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喜啥味不等于哪脏虚}刍议 [打印本页]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5 09:36
标题: {喜啥味不等于哪脏虚}刍议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的论述。

  现实生活中,脾虚的人也确实有喜欢甜食的倾向,因为他们运化能力下降,消化吸收脂肪蛋白质的能力降低,为了获得足够的热量,身体自然会选择易于消化和利用的糖类食物。
  同理,女子怀孕后会消耗肝血以养胎,肝血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也会出现喜欢吃酸味食物的偏好。

  然而,是否可以把这种规律“倒过来用于辨证”呢,我觉得不能成立,且用“归谬法”予以论证:
  一、北方人嗜咸食,日均盐摄入量为12克,南方人则只有8克,那能不能够认为“北方人普遍肾虚”呢
  二、以川渝贵湘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的人嗜食辛辣,北方人和江浙闽广人则吃得不太辛辣,那可不可以说“西南地区的人普遍肺虚”呢
  三、几乎没有人喜欢吃苦味(上火的病人除外),那是不是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不存在心虚,上火的人心反而虚”呢?
  可能有人要问了,《金匮要略》中不是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条文吗?
  然而此证为心阳太盛,阳盛伤气,壮火食气,故泻心阳以存心气,并不是心气虚用苦味补。

  在大多情况下,人类对口味的嗜欲源于“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的宣泄需求”。
  生活习惯就不赘述了。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宣泄情绪的需求对口味嗜好的影响越来越大。
  比如:
  辛味可以疏肝理气,郁闷了酣畅淋漓的吃一顿麻辣火锅,顿觉心情舒畅;
  甜味可以让人感觉幸福满足,失意时大吃甜食,顿时幸福感取代挫败感。

  辛弃疾有一句词:“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中医除了有“脾喜甘温”的理论,还有“甘生湿满”的理论,适量食甘可以养脾补脾,食甘过量反而会生湿困脾。

  所以当一个嗜好甜食的人,已经出现腹胀痰多失眠的情况了,仍然嗜好甘食,就更不属于脾虚喜甘、以甘补脾的范畴了。
  背后一定有更大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让他“飞蛾扑火”,这股推动力就是“心理慰籍的需求”。
  现在西医新版的《肥胖防治指南》中,对于“体重特别大”的肥胖症患者,首先要进行心理筛查。


======
  参考资料:
  西医教材《临床营养学》
  营养概论-〉无机盐-〉钠的代谢
  一个人对盐量的要求(所谓盐食欲)与体内盐含量的关系并不一致,不是体内缺钠时就主动要求吃含盐较多的膳食;可是喜欢吃含盐较多的膳食者却不一定缺盐,而是由于习惯的原因。然而动物的盐食欲却是体内缺钠的表现。盐食欲对调节动物体内盐平衡起重作用。人体钠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肾脏控制钠的排出量及激调节来实现。


{喜啥味不等于哪脏虚}刍议.jpg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5 10:14
  
  再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没钱的穷光蛋,他一定很想赚钱。
  但反过来,一个很想赚钱的人却不一定是穷光蛋,现实中往往是越有钱的人越想赚更多的钱,比如想跟卖菜小商贩争利的富豪某云。
  
  资本和嗜欲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偏离初衷。
  所以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强调人人都要“自慎”。
  
作者: 15139381977    时间: 2022-7-15 14:05
简单来说,就是寻找人的本能。一个人对味道的喜欢,究竟是本能还是精神影响。
如果一个人一直对甜食或酸食没什么感觉,忽然有一短时间莫名喜欢甜食或者算是,这种就属于机体本能的表现,五脏对应五味的情况就有运用的情况。
作者: 衡阳唐亚军    时间: 2022-7-15 16:47
敢于质疑,这就对了。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5 19:16
15139381977 发表于 2022-7-15 14:05
简单来说,就是寻找人的本能。一个人对味道的喜欢,究竟是本能还是精神影响。
如果一个人一直对甜食或酸食 ...

  我此帖想说的道理是:
  一个结果(嗜好)可能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正推过去逻辑成立,反推过来以偏概全。


  你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突然的嗜好改变一定有突发的原因。
  不过这种突发因素仍然可能有不同的来源:可能是身体上的突发疾病,也有可能是情绪上突发创伤。

  脾虚是一个机体缓慢衰弱的过程,如果没有急性病症使其突然加速,嗜甜的喜好是不会突然出现的。
  打个比方,原来脾胃功能不是太好但还过得去,也没有特别喜欢吃甜食,但突发急性胃肠炎,几天吃不下饭,那么这时可能需要用“糖盐水”来补充最容易吸收的能量和电解质,这就是脾虚喜甜、甘温补脾。病情急重期过去之后,脾胃功能受到了严重打击,变得喜欢吃好消化易吸收的甜食了。


  但主帖中我还说了一个{判断嗜甜是否由脾虚导致}的标准:
  在补充甜食已经过量,而产生返酸、烧心、腹胀、胸闷、咳痰等不适症状之后,仍然嗜甜,这就不能用脾虚思甜来解释了。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5 19:17
衡阳唐亚军 发表于 2022-7-15 16:47
敢于质疑,这就对了。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5 19:25
  
  如果是更年期出现口味嗜好的突然改变,很有可能是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导致焦虑紧张情绪,为了舒缓心理压力而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中医要治肝脾肾同治,经方[温经汤]或[肾气丸]配合{柴胡剂}/时方[益经汤]或[二仙汤]配合{逍遥类方}等组合,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方。
  
作者: haha    时间: 2022-7-16 13:19
可用多巴胺和内啡肽解释甘味和辛味效果。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6 18:24
haha 发表于 2022-7-16 13:19
可用多巴胺和内啡肽解释甘味和辛味效果。


  除开脾虚导致的生理本能需求:辛甘化阳,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可以定义为:甜味食物和辛味食物相当于精神依赖剂、心理安慰剂。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6 2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_380.jpg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0_380.jpg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一个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排列成一个“金字塔”,从底部到顶部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个人觉得:当一个人的中、高级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无法实现或者遭受挫折时,往往会用过度放纵的初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来进行“代偿”

  比如:失恋、破产、被骗、受责之后,容易出现“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甚至死宅不出(过度的安全需求)”或者“暴饮暴食/嗜食肥甘辛辣/频繁的性自慰(过度的生理需求)”等非正常行为方式。

  正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化悲愤为食欲,大吃一顿心情就好了。



作者: 怀海    时间: 2022-7-18 08:08
有些人常年口苦、有些人突然口有甜味、咸味、口淡等……这些常常具有重要诊断参考意义,犹如警察探案,蛛丝马迹都不能轻易放过
作者: 梦回杏林    时间: 2022-7-18 09:15
怀海 发表于 2022-7-18 08:08
有些人常年口苦、有些人突然口有甜味、咸味、口淡等……这些常常具有重要诊断参考意义,犹如警察探案,蛛丝 ...

  老师说得有道理。
  突然出现的口中味觉变化,往往反映病情在{虚实、寒热、脏腑}等方面的传变。
  常年口苦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胃热(与饮食关联),二是阴虚(全天),三是肝郁胆火(晨重午后减轻,紧张时加重)。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www.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