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标题: 方证与经方 [打印本页]

作者: 何锋斌    时间: 2018-9-13 17:28
标题: 方证与经方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侯,几乎是无从下笔的。首先,方证与经方,是一门统领医坛数千年、至今仍深奥难测的庞大学说,多少人为此而皓首穷经,著书立说,因而,若再谈论这些话题,稍有不当,难免成为笑柄。其次,方证与经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一种从属,方证只是经方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辨证方式,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与其相对而立的尚有另外一种辨证即六经(含八纲)辨证。但是,方证辨证从仲景创立经方开始,便若隐若现于经典原文,只因缺少挖掘,千百年来几欲断流。而六经辨证,自唐宋以来,不同医家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不断升华,几乎成为经方运用最主流的辨证方法,各种专著多达千种,蔚为大观。而方证辨证自民国陆渊雷等人提出一段时间后,又消声灭迹,直至现当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挖掘,才又重现于世,并迅速传播,势头迅猛,著述频出,从之者众,俨然与六经辨证相提并论,就像真理没有被证明成为真理一样,有提倡者就有反对者,这在科学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足为奇。那么,争论的话题从来不绝于耳,不是几篇文章就能盖棺定论的,经方的辨证方法从仲景之后,再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统天下的旷世奇才,除非仲景再世。但是,真正的情况是,医者在面临具体病证时,大多是侧重某一种辨证方法,而非绝对采取某一种辨证方法,也就是说,学与用并不绝对,就好像长江与黄河共同发源于青藏高原,只是因为自然的造化而各流南北,但其水质是一样的,谁敢说它们不能相互融汇贯通?因此,作为一个经方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兼收并蓄,有所侧重,并能在诊治中取得良好效果,才是关键,不应卷入各种没完没了的争论,于实际无补。有鉴于以上所述,权作是自己目前对经方一些问题的看法,只能说自己目前对方证辨证更偏重与投入精力更多一些,至于道正于不正,临床见分晓,别人对此如何评论,也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啰嗦了许多,言归正传,谈一谈方证与经方。经方,是特指《伤寒论》所载之方,即(应该)仲景之方,其具有宽泛性与具体性,所谓宽泛,即仲景之方并非为疗伤寒而单设,各种杂病只要方证对应,立竿见影,验案林立,可资借鉴。所谓具体,是指经方的命名专指仲景方,有骨有肉,法度森严,至于后世有些名方如温胆汤、逍遥散等虽有经方风骨,但毕竟不是仲景之方,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经方,就好比唐诗,专指唐代诗人所创古诗,而宋明诗人如苏东坡、李商隐等著名诗人所作之诗,其意境在许多唐人之上,但因朝代不同,不能称为唐诗,与经方同理。方证,方是经方,此无疑义,而证,各有说法,目前尚有争论,证与方互相结合,立即明确化,方证之证,应包括医者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对病人的体形体貌、语言、表情、肤色、心理等具体的收集与病者所述说的病痛、自我感觉、心理行为、爱好与喜恶等涉病个体因素,医者在诊治过程中这些自觉与他觉症状瞬间融合,反映于医者,从而选出对证之方,整个过程快捷,明确,不拖泥带水,这就是方证辨证的核心,医者应细心体会。说了这么多,也不应该再喋喋不休了,兹引娄绍昆先生与张丰先生对方证的谈话作结尾:“方证是一种方证状态,它的范畴包括以临床自觉症状、客观体证为基础,还包括病人的体质、西医疾病谱等因素。它是一个饱满的、有着无穷意味的内在空间。它是一棵有分枝、充满逻辑关系的树木,不是马铃薯式的块茎。方证辩证的路子是很有希望的路,因为它有规律可循。即使病情复杂多变,医者仍游刃有余。尽管临床现象世界同方证辨证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但是方证辨证还是进入经方临床的一个入口。我认为如果要学好仲景学术,大概最方便的方法便是理解他赋于方证这一概念的含义了"。

作者: 东周    时间: 2018-9-13 20:25
文中有一个小错误。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不是宋明时人。

作者: 高山    时间: 2018-9-13 21:39
本帖最后由 高山 于 2018-9-14 07:39 编辑

对经方的理解,始终存在着视角的狭隘。古之方伎分为四家,谓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与神仙不谈,这里就医经与经方而论。

医经的经,是经典的经,主要指内经。内经的内容,方药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内经除了基础理论以外,主要强调养生与针灸,载药太少。但在理论上,不排斥用药。

经方的经,是指经证的意思。这主要是指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代表的诊治体系,特点是用药方治病。但它也不排斥针灸。

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早期,没有辨证论治。看看《肘后方》就知道了。其特点是以单方为主,强调个别药物的特殊功效,而没有发展到方剂的水平。后来有了辨证论治,才有了方剂,这就是经方了。因此,经方就是辨证论治的方治体系,它后来成了中医学的主流。

至于医经一派,养生被忽视,针灸又失传,这一派就没落了。当然,内经这本书还在,却成了基础理论教材。

经方,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系,就是中医学2000年来的历史。历代医家,尊仲景为医圣,而各自发挥,羽翼仲景,这就是我们的大中医。

别再狭隘地理解经方了。

也举那个长江黄河的例子吧。长江黄河,虽然在青藏高原上同一起源,但它们各自经历千山万豁,泥沙俱下,与它的原始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的波澜壮阔,正是不固守高原之一点滥觞,而兼蓄万里江山的巨大胸怀。这才是真正的长江黄河。


作者: 小魚仙子    时间: 2018-9-14 00:36
标题: RE: 方证与经方
本帖最后由 小魚仙子 于 2018-9-14 00:37 编辑
高山 发表于 2018-9-13 21:39
对经方的理解,始终存在着视角的狭隘。古之方伎分为四家,谓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与神仙不谈,这里 ...

仙子評語:
中醫經典,從古到今。
化繁為簡,淺白易明。
明燈引人,走出迷津。
明師導人,開竅醒心!


86D80BD6-D161-47F8-960A-0F0097ACC913.jpeg (70.61 KB, 下载次数: 18)

86D80BD6-D161-47F8-960A-0F0097ACC913.jpeg

作者: huangxiang    时间: 2018-9-14 08:51
“方证是一种方证状态,它的范畴包括以临床自觉症状、客观体证为基础,还包括病人的体质、西医疾病谱等因素。它是一个饱满的、有着无穷意味的内在空间。它是一棵有分枝、充满逻辑关系的树木,不是马铃薯式的块茎。方证辩证的路子是很有希望的路,因为它有规律可循。即使病情复杂多变,医者仍游刃有余。尽管临床现象世界同方证辨证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但是方证辨证还是进入经方临床的一个入口。我认为如果要学好仲景学术,大概最方便的方法便是理解他赋于方证这一概念的含义了"。

超赞的话,娄老富有哲学意味的叙述,令人敬佩。

作者: zhijingren46    时间: 2018-9-14 09:50
标题: RE: 方证与经方
仲景写了那么多,说的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因势利导。就是顺应机体的意愿,帮助机体一把,把邪气通过机体的各种途径排出去就完事了。症状其实就是机体排邪气的具体表现,所以通过症状分析机体排邪气的机能,并通过药物或者物理手法加强机体排邪气的机能,使机体有足够的力量把邪气排出去就能好病。其实真理都是很简单的。知识就像金字塔一样,塔尖小而简,下面大而繁。



作者: 何锋斌    时间: 2018-9-14 13:57
标题: RE: 方证与经方
东周 发表于 2018-9-13 20:25
文中有一个小错误。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不是宋明时人。

見谅,准备写李清照的,却写成了李商隐,谢指正。

作者: 何锋斌    时间: 2018-9-14 14:11
标题: RE: 方证与经方
高山 发表于 2018-9-13 21:39
对经方的理解,始终存在着视角的狭隘。古之方伎分为四家,谓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与神仙不谈,这里 ...



作者: 何锋斌    时间: 2018-9-14 16:05
并非抬杠。葛洪葛道人的《肘后方》是《内经》辨证论治几百年后的衍生物,与《伤寒论》毫无关系,更与经方无半点瓜葛,它所载之方更无经方的风骨与影子,更多的是后世医家的经验方与民间单验方。而在此书数百年前,仲景经方却横空出世,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也许经方在仲景撰集成论数千百年前,也经历了从单药到单方再到复方再到固足不容增损分毫的经方,其具有明确的方证与药证,乃至人证,即方(含药)、证(含方、药、辨证)、人。说到底,让经方“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才是经方最原始、最本真、最真实的状态,少给它穿五颜六色的花衣服,中看不中用,经方不需要包装,回归本色与自然就是最大的敬畏经方。不汇细流无以成江海,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中国的长江黄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那一条不是在流经的途中汇合了千万条支流而成其浩荡,气势磅礴,比喻成医学,那就是《内经》,汇集众多失传经典而成其不朽,浩若星河,精深而奥妙无穷。但总不如《伤寒论》淋漓痛快,见招拆招,《伤寒论》本身就是为真刀实枪、冲锋陷阵而生,无论谁从那一方面研究伤寒,不能运用于临床干掉疾病这个敌人,都是自寻末路,毫无益处。兹引娄绍昆先生语:“历代经方家并不都是凭借理性而选择了经方医学,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是由于他们亲眼目睹经方医学的疗效在情感上受到震惊而走上了经方之路的。也就是说是经方医学的疗效唤起医师的好奇心,让他们备受艰辛地进入仲景的门口,从中找到呼应、安慰与归宿"。

作者: 东周    时间: 2018-9-15 00:44
说的好!
《伤寒论》是方药应用的典范。
《内经》是针灸应用的典范,但不如《伤寒论》系统和规范,不完整,且比较隐晦,歧义性更强。

作者: ztjun518    时间: 2018-10-13 08:03
谢谢,受教了!





欢迎光临 经方医学论坛 - 中国经方医学专业学术论坛 (https://www.hhjfsl.com/bbs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