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125|回复: 29

求证一事:刘渡舟临终前又回到方证对应的路上去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发表于 2013-6-11 13: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看到网络上有这种说法,但恕某人孤陋寡闻;愚从未见过刘老正式场合和论文专著里面提及;大家都知道;刘老生前是北中医伤寒教研室主任,属于伤寒内经合一派;主张用内经义理来注释伤寒;不仅精于经方,时方温病一样精通;对日本机械的极端古方派(不是日本的所有汉方医)多有批判;方证对应对初学者爱好者好处颇多;但是对于要精研中医的,停留在方证对应愚以为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姚荷生简介
下一篇:姜佐景医案

0

主题

993

积分

9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93
发表于 2013-6-11 16: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辩证,他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郝万山。刘老看病不是不辩证,而是经验太多,已经省略了思辨的过程,恰似我们不假思索的可以喊出五加五等于十,而不再需要从一加一算起一样。这些老中医对多数病的治疗恐怕已形成了套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11 16: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如果厉害,他的学生也厉害。但郝的临床一般般,讲课内容连他自己也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20

积分

15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Rank: 3Rank: 3

积分
520
QQ
发表于 2013-6-11 1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的方证对应,的确简洁。但一昧以证处方,往往囿于表象。时有不应。用经方还是要以中医理论为依托,仔细辨证处方才是正道。
纯粹的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11 16: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也是辨证论治的其中一个方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54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11 18: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而,仲景之子未闻于世。临证指南医案叙说,此种心法,纵使父子兄弟不能相传也。全在个人天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98

积分

96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8
发表于 2013-6-11 18: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找到了真正的方法以后就自信了,再也不会在乎某某某某用什么什么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安居 的帖子

安居:等找到了真正的方法以后就自信了,再也不会在乎某某某某用什么什么法了。 (2013-06-11 18:41) 
临床三年,便知天下无方可用
越是病人多,越是知道临床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349

积分

56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49
发表于 2013-6-11 21: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始于疑者终不惑”转帖并点睛

参见:http://www.iiyi.com/med/thread-1199009-1.html

刘渡舟谈“方证相对论”---自 民间中医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为此,我要先讲一讲《伤寒论》的方证大义:
  《伤寒论》的方,叫做“经方”,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而被西汉的太仓公淳于意和东汉的长沙太守张仲景继承而流传至今。
  “经方”的特点,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乃是用以反映疾病痛痒的一个客观验证,证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可供人分析研究,综合归纳等诸多妙用。
  “证”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它同病可以分开,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所以证之于病,如影随形,从“取证”的意义来讲,它优于近代医学之上。
  由于病不能离开证而孑然独存,所以我不承认辨证而与辨病的距离有天渊之别。
  “证”的精微之处,古人则称之为“机”,凡事物初露的苗头都带有机义。昔日张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日: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仵,又“贵且长也”,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以上的记载,反映了张仲景预知生死可谓神乎其神,但是他说出了“色候固非服汤之诊”,还是通过色脉之诊而知其必然的。
  古人说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见微知著的本领,似乎发在机先,令人难于揣摩,如果以中医的理论衡量,实不能离开“证”的存在与反映,而机之发也不能无证。
  古之医家,能通天地,决死生而百发百中,而皆善于识证知机,辨证之学岂可轻视之哉!
  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歧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
  《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
  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所以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例如: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主证,是以汗出,发热,恶风为主。伤寒的麻黄汤主证,是以无汗,恶寒,身痛为主。少阳病的柴胡汤主证,是以口苦,喜呕,胸胁苦满为主。阳明病的白虎汤主证,则以烦渴欲饮,身热汗出,脉洪大为主。大承气汤的主证,则以不大便,腹满疼痛,潮热谵语为主。太阴病理中汤主证,而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为主。少阴病的四逆汤主证,则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为主。厥阴病乌梅丸主证,而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下利,吐蛔为主。
  六经的主证,是辨证的核心,只有先抓定主证,才能突出辨证的重点,这种宝贵的遗产是任何人都可以继承的。
  至于兼证,是指附于主证的兼见之证,比如说在桂枝汤主证的前提下,而出现的“喘”,或者是“项背强几几”等证。
  变证,是指医生误治之后,使原来的主证一变而成另一种证候。如误发少阳之汗而变生的谵语,误下太阳而变生的下利。
  夹杂证,其来源有二:一种是人的体质不同,感邪虽一,发病则异;一种是先有宿疾,后感伤寒,则使老病与新病,标病与本病,表病与里病交叉出现。
  以上介绍的《伤寒论》证候之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说明证候的出现是无穷的,而古人遗留辨证的东西则是有限的。所以就有一个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开拓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自仲景以后,后世医家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涌现出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荣血辨证等许多的辨证方法,蔚成了辨证学的大观。扩大了辨证的范围,补充了六经辨证不逮之处。
  应当为之指出的,中医的辨证方法,并不等于“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死气沉沉而毫无生意。古人说的“医者意也”,这个“意”字,就跳出了教条的框框,赋予了医人的独立思考,运用思维、理论、经验以及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建立自己的“辨证观”,用自己的才智进行辨证论治,则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纵观历代的医学家多有这种人物,而显示当时的医学成就和它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以“方证相对论”的提出,起到了非凡的积极作用。
  然而最早提出“方证相对论”的,既不是明清的“错简派”医家。也不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古方派”医家,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伟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来的。
  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翼方・卷九》一篇序文中说:“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申府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间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根据孙氏以上之言分析,他重点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方证相对论”的提出。
  经王叔和撰次的《伤寒论》条文,证与方不上下相连,也就是“证”的下边没有“方”的衔接。这种格局不利于学习《伤寒论》和临床实践应用。有鉴方证相离,不能一气呵成,孙氏提出“旧法方证,意义幽隐,……“览之者造次难悟”,所以他主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改为在证之下载其方,使方随证立,证随方呈,方证由不相顺接,而变为“方证互相对应”,扭在一起,互不分离。
  以上这种改进,为伤寒学带来了三大好处:
  (1) 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
  (2) 促进了方证的集合与归纳。
  (3) 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开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自从孙思邈提出“方证相对论”的改革方法以后,又上升为学习方法与捷径,它被认为是唐代伤寒学的一大发明。

  2、严厉批判了伤寒误用凉药的错误。
  《伤寒论》第一张方子是桂枝汤,第二张方子是麻黄汤,显示了伤寒者,乃风寒之邪伤人也。《阴阳大论》云:“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但是,人们对伤寒的认识,在寒、温之间,见解游移不定,节外生枝,概念混淆不清,反而违背了仲景著书本意。
  因此,以寒训温,指鹿为马的问题不时发生,以凉药治疗风寒则习焉不察。
  今人学习《伤寒论》,我认为有三个难题:用经络学说一难也;用气化学说二难也;用桂麻治疗伤寒三难也。
  孙思邈痛心疾首地指出:“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对用寒凉之药治疗风寒之误,铿锵有力,说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有“今是昨非”的警句,喜用寒凉,讽毁温热,“矫枉过正者”,应引以为戒。

  3、建立治疗风寒三方。
  孙思邈对《伤寒论》众多方证之中,提纲挈领,经过认真的筛选之后,他说,“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并且具体地写出“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五十七证,方五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一十六证,方四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四证,方二首)。
  由此可见,太阳病治疗风寒之方,皆为“正对之法”,至于柴胡等诸方,皆属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则非是正对之法。
  太阳病确立桂枝、麻黄、青龙三方,按类立阵,如大将建旗鼓,望之各归麾下,而使方证对应井然不紊,“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医家多以为“方证相对”始于东洞之手,乃有“吾道东矣”的说法,在此为之更正,以免讹误。  
[此帖子已被 xn 在 2006-12-15 下午 09:01:20 编辑过]

原文点睛:

1、刘老晚年始认识到方证相对的重要性。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


2、用经络、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导致学习《伤寒论》感到困难。

【今人学习《伤寒论》,我认为有三个难题:用经络学说一难也;用气化学说二难也;用桂麻治疗伤寒三难也。】

3、“方证相对论”始于中国而非日本。(据仲景原文,国内使用“方证相应”一语)

【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著的《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相对论”启发之下而形成的。这本书的质量较高,尤以临床价值不容忽视。国内医家多以为“方证相对”始于东洞之手,乃有“吾道东矣”的说法,在此为之更正,以免讹误。】

[此帖子已被 xn 在 2006-12-16 下午 12:54:01 编辑过]

刘渡舟论--“证”

【《伤寒论》的证,又叫“证候”,乃是用以反映疾病痛痒的一个客观验证,证有客观的规律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可供人分析研究,综合归纳等诸多妙用。
  “证”不是捏造出来的,它是生理病理客观的产物,它同病可以分开,而又不能绝对地分开。所以证之于病,如影随形,从“取证”的意义来讲,它优于近代医学之上。
  由于病不能离开证而孑然独存,所以我不承认辨证而与辨病的距离有天渊之别。
  “证”的精微之处,古人则称之为“机”,凡事物初露的苗头都带有机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134

积分

1643 小时

在线时间

超级版主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Rank: 8Rank: 8

积分
2134
发表于 2013-6-11 21: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刘渡舟,方证相对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第一期
雪过黄连淡,风来厚朴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11 2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皆因伤寒论金匮要略不熟悉之故也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11 2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到精时才回生,脉至妙处可通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59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11 22: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個看法:以湯方為主要的學習主軸而"循證->辨方->分經->循證->辨方->分經…",形成一個有效的臨床經驗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累積臨床經驗。用湯方、六經、六病去形成一個包圍網,圍困住所有的疾病,達到以簡御繁的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困学 的帖子

困学:“始于疑者终不惑”转帖并点睛

参见:http://www.iiyi.com/med/thread-1199009-1.html

刘渡舟谈“方证相对论”---自 民间中医
....... (2013-06-11 21:45) 
方证对应,刘老一直在用;实际上刘老自己也创造了很多时方;时方应用一样讲究方证对应。刘老反对的是机械的方证对应,就是那种套方死于方下的不良习气;同样在90年代的著作中一样对这种抽去内经义理的东西大加挞伐;

没有古代验方依据的自己乱编方子,本身就是可笑的。伤寒论大多数方也是张仲景筛选的;而不是自创的。就是叶天士也是根据伤寒方变化的,只是很多人看不出来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被误解是李东垣发明的升提法,其实偶觉得就是脱胎于麻黄升麻汤;极少有人真正明白这个方子的奥妙,日本人是根本不懂。一代大师程门雪直到不惑之年才明白这个方子实在是巧妙至极。方法方法,验方里面就包含着法

偶读蒲辅周经验,其实字里行间也是那种灵活的方证对应,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筛选高效经典方的思路,在适当加减变化。而不是那种机械的套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积分

19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13-6-12 02: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人都想学机械的套方,越简单越好,容易学啊,你看西医一诊断好,药就在那里1,2,3,4就那几种选择,多轻松啊。

中医学好,难就难在要有悟性,不是记着老师教的就行,这条把很多人都难住了。所以有很多人要改革中医,把中医变得好学,要能成功当然是好事。只是中医能简单得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336

积分

18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36
发表于 2013-6-12 1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三戒 的帖子

三戒:刘老如果厉害,他的学生也厉害。但郝的临床一般般,讲课内容连他自己也不懂。 (2013-06-11 16:10) 
呵呵,不要随便评论别人,我没有见过郝老师。但我读过他的书,浅显易懂,平易近人,贴近临床,他的病案在临床很有借鉴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536

积分

329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3-6-12 12: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方证,张文选老师解释最恰当,见温病方证与杂病辩治之写在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6-28 06: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困学 的帖子

困学:“始于疑者终不惑”转帖并点睛

参见:http://www.iiyi.com/med/thread-1199009-1.html

刘渡舟谈“方证相对论”---自 民间中医
....... (2013-06-11 21:45) 
谢谢转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6-28 06: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kai2002 的帖子

kai2002:有很多人都想学机械的套方,越简单越好,容易学啊,你看西医一诊断好,药就在那里1,2,3,4就那几种选择,多轻松啊。

中医学好,难就难在要有悟性,不是记着老师教的就行,这条把很多人都难 .. (2013-06-12 02:37)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6-28 07: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金庸 的帖子

金庸:比如被误解是李东垣发明的升提法,其实偶觉得就是脱胎于麻黄升麻汤;极少有人真正明白这个方子的奥妙,日本人是根本不懂。一代大师程门雪直到不惑之年才明白这个方子实在是巧妙至极。方 .. (2013-06-11 22:51) 
我最佩服蒲辅周老先生了,他怎么能把方子(经方~时方~验方~单方)都运用到运斤成风的境界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同意刘绍武前辈对六部的分法;就是厥阴属表;少阴属于半表半里;其他的各家都没有异议;我就不再赘述。

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半表半里?其实半表半里不是一个有着太多实体的存在;而是更多依附于实体的“枢机”;或者用西医的话来说:通道。任何疾病除非是极为严重迅速的中毒外伤;都有一个相当复杂但宏观上可以相对简化的传变过程;仲景之所以发明六部六经之说;其实是动态病的一次有益探索。西医在90年代以来一直煞费苦心在动态病上下功夫;因为有些病只有动态才可以解释,而基于死尸解剖的传统西医根本束手无策;比如一些化验指标的波动,奇特症状的出现和消失。甚至烈性传染病的出现和消失——有西方的学者就研究过疾病史,烈性传染病的出现和消失是有着奇妙的时间规律的,人为压抑它只会招来更猛烈的报复。单纯在表和单纯在里的阳性疾病;其实器械精良的西医优势更大;但是对阴病和少阳病(或者三部六病派说的阳枢病)传统西医是很狼狈的;比如刘渡舟说他解救严重的化工中毒使用小陷胸+小柴胡;原来使用西药解毒剂效果不佳的立即缓解,其实这两个都是少阳枢机药!

少阳篇伤寒论很短,只有一味药小柴胡;这就引起了很多严重的误解;少阴病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附子剂,一样引发了很多误解。现在那些单纯的阳病;基本上不会来找中医了。但是杂病难愈的;还非得中医来修复枢机不可。其实叶天士发明的“卫气营血”我以为气营实质是表传里和半表半里传里的通道;叶天士这人很精明;它是对伤寒理解很深刻而又临床很厉害的人物;但是和所有的师傅一样,猫教老虎三板斧;唯独不教你上树。他只说到气才可清气,到营尤可透热转气;到血只须凉血散血。临床上不错,理论上大忽悠。不能说他的工作无意义,对枢机细分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创造新说却让人不容易明白;还让后学对仲景伤寒产生很多误解。其实白虎汤,栀子豆豉汤何尝不是少阳方剂?

少阴病真正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四逆散,而不是四逆汤!少阴的意义在于使得阴病向阳病转化而有了治愈的契机!为何伤寒的死症大量集中在少阴?大家自己想一想吧,路都没的走了,不死而何待?同样阴枢没有问题而乱用附辛没有不出问题的;就是小柴胡之类也不可乱用;否则气机扰乱,坏症更多

才疏学浅,一点感想发上来;抛砖引玉;感谢黄教授给我们这些半吊子提供这样的好平台;也感谢这里的诸位高手提醒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3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3
 楼主| 发表于 2013-7-4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甘草干姜汤 的帖子

甘草干姜汤:我最佩服蒲辅周老先生了,他怎么能把方子(经方~时方~验方~单方)都运用到运斤成风的境界呐? (2013-06-28 07:02) 
你有没有他那种为了套个方子,给人做几年药工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9

积分

17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9
发表于 2013-9-29 2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相应不是有些人理解的“方症相对”那么简单。方证是药证的有机组合,不是与病症的简单对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9-29 20: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经验就是方证对应的最佳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4

积分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8-10-30 14: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求证一事:刘渡舟临终前又回到方证对应的路上去

金庸 发表于 2013-7-4 20:50
你有没有他那种为了套个方子,给人做几年药工的精神?

也不是专门做药工,就是空闲时帮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4

积分

45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8-10-30 14: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求证一事:刘渡舟临终前又回到方证对应的路上去

甘草干姜汤 发表于 2013-6-28 07:02
我最佩服蒲辅周老先生了,他怎么能把方子(经方~时方~验方~单方)都运用到运斤成风的境界呐? ...

我也佩服蒲辅周老先生。为了学习他的经验,当时没有Word版本的蒲老的医案和医疗检验,我逐字逐句的敲字。把蒲老的医案和医疗检验,整理成Word文档。把蒲老用过的方剂,收集整理。花过大工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主题

8185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18-10-30 16: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分享,谢谢各位的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0918
发表于 2018-10-30 18: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求证一事:刘渡舟临终前又回到方证对应的路上去

金庸 发表于 2013-7-4 20:46
首先我同意刘绍武前辈对六部的分法;就是厥阴属表;少阴属于半表半里;其他的各家都没有异议;我就不再赘述 ...

  深受启发,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0918
发表于 2018-10-30 18: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求证一事:刘渡舟临终前又回到方证对应的路上去

金庸 发表于 2013-6-11 22:51
比如被误解是李东垣发明的升提法,其实偶觉得就是脱胎于麻黄升麻汤;极少有人真正明白这个方子的奥妙,日本 ...

  {葛根汤类方}不知是否也属“提升之法”。比如:
  《伤寒论》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此证为太阳表寒不得外解,内迫阳明而下利,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清止利。
  另外,“太阳表寒内迫阳明大肠”这一“病机”,从“经络”上来理解非常清楚明了:
  《灵枢·经别》:足太阳……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

  这句话同时也有利于理解“肾司二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8 10:49 , Processed in 0.34226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