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983|回复: 16

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

[复制链接]

22

主题

0

积分

10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7 10: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

                                 医者佛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二则,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驰远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三则,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邹学熹的《医易汇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文,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四则,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陈修园医学全书》  《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吳佩衡醫案》  张锡纯《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針灸甲乙經》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喻嘉言《醫門法律》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中医各家各派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5 收起 理由
zhiban + 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观沙丘沙版主的《经方杂谈》的一点感想
下一篇:化痰通络法治疗疑难顽症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3-1-17 1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必读书目推荐】

经方不是中医学的全部,但中医学的精华和规范尽在于此!

现代经方书籍:
1·《经方的魅力》
2·《药证与经方》
3·《张仲景50味药证》
4·《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此四书为经方入门必读,可锻炼培养您的方证、药证思维以及眼光,然后以方证药证的角度去读下列汉唐经方典籍,再然后去系统学习现代医学的内容以及中西医史。

汉唐经方典籍:
1·《神农本草经》
2·《伤寒论》
3·《金匮要略》
4·《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5·《备急千金要方》
6·《千金翼方》
7·《外台秘要方》
8·《医心方》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867

积分

72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7
发表于 2013-1-17 12: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寻合适的切入点

切入点很重要,不要以为熟读百书就可以临证入化境,那只是一厢情愿。读书没错,但要怎样读!!!古人的各家学说足以让你头晕目眩,更别说所谓的各家经验!!!看病的人是活生生的,他等你去给他解决痛苦,他不管你用的是何种理论及经验!!!个人经验:结合黄煌老师思路和日本汉方确是一条捷径!!能够透过复杂的症状看到疾病的本质,亦即至简驭繁,感觉确实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7 15: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发表于 2013-1-17 16: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驰远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
   《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邹学熹的《医易汇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老子他说》即可。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卢崇汉《扶阳讲记》  《陈修园医学全书》  《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吳佩衡醫案》  张锡纯《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針灸甲乙經》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喻嘉言《醫門法律》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发表于 2013-1-17 16: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1

积分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咀嚼经典,努拯危难。

Rank: 2

积分
391
QQ
发表于 2013-1-17 21: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朱熹的《四书章句焦注》,我不太同意初学者看他的书。学习论语应该从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开始着手,此书相当于胡希恕老先生的《伤寒论讲座》易懂而且实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有断章取义之嫌,很难理解孔子的本意,研究起来很麻烦。而南环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从《论语》整体角度和他那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来分析论语里面的精髓,的确很容易上手。起先我看朱熹的好痛苦, 后来改道,看南环瑾的《论语别裁》后,对论语的理解力大大提升。
这是我的建议。
咀嚼经典,努拯危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3-1-17 22: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不缺理论家,但缺疗效显著的临床家。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3

积分

13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3
发表于 2013-1-18 0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到用时方恨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6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初学经方,怎么学习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1-18 03: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了怎么读,现在医生和患者一样要的是疗效。应该去繁从简,就学黄煌老师的临床书籍,深入浅出很好理解,再加上再加上对伤寒的、金匱的学习我想因该没有问题了吧,
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52

积分

134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52
发表于 2013-1-18 11: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说 "人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少则得,多则惑。大道至间。我总以为,专注胜于博览,找到一个好的突破点,事半功倍。读死书不行的,靠悟,多思考才可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7 13: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应该从李时珍的《频湖脉学》入手,

学中医,不懂得把脉,无异于瞎子摸象!!!!
学中医,不懂得把脉,和现代西医如出一辙!!
我个人开出来的书单:

一、《频湖脉学》、《脉经》--钻研
二、《黄帝内经》、《灵枢》--阅读,
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钻研
四、大学中医教材共计十四本,
五、辅助阅读参考:《刘渡方、胡希恕、陈亦人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
王绵之、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金寿山、孟澍江、赵绍琴温病学讲稿》
六、叶天士临床医案、徐灵胎伤寒论类方、
七、脾胃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自己偏爱的一些名医及其医案。
我为什么提出来那么多的参考书,就是为了让每个中医有一个坚实的基本功。
不要像某一些名医一样,会写书、写文章,而不会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7 13: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郑钦安及其所谓的火神派书籍及其医生,就是垃圾,不值一提!!

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包含的方子绝不是干姜、附子、桂枝所能够概括的,

而且火神派书籍及其医生能够治好多少病啊?????
那些垃圾们的书籍,我本人读过了,所以有资格发言!!!
像什么刘力红、卢崇汉根本不会看病!!他们的实践证明他们纯粹是胡说八道!!
好的中医要能够看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461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

Rank: 4

积分
1461
发表于 2013-4-23 11: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楼主,太偏激了,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5-5 22: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得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4-26 12: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记一下,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1408

积分

37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08
QQ
发表于 2014-4-26 22: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黎小裕 的帖子

黎小裕:中医不缺理论家,但缺疗效显著的临床家。 (2013-01-17 22:28) 
这个回答很含蓄!楼主列的书单,真的是理论性太强,偏于火神。
专于仲景书,以胡师为本,走中西神交路,一切为病家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8 22:56 , Processed in 0.11011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