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456|回复: 14

[药证] 炙甘草汤中的“麻仁”{转}

[复制链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2-1-29 16: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paragraph]
  论炙甘草汤中“麻仁”
提 要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有一味药叫“麻仁”。药物中麻仁有火麻仁和胡麻仁之分,究竟炙甘草汤中的麻仁为何物,甚至有人提出其麻仁应该为酸枣仁。笔者通过分析《伤寒论》中麻仁的相关条文,查阅历代文献关于火麻仁和胡麻仁的阐述,以及举出临床病例的应用;提出炙甘草汤中的麻仁,在临床应用中以补虚为主则加胡麻仁、以润肠通便为主则加火麻仁、以宁心安神为主则加酸枣仁。
关键词 炙甘草汤 火麻仁 胡麻仁 麻子仁丸 
麻仁,在药物中分火麻仁和胡麻仁。两者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之子,又称火麻子、麻子、麻子仁;胡麻仁又称胡麻,为脂麻科植物脂麻,今称黑芝麻。究竟炙甘草汤中的麻仁为何物,笔者通过前后条文的对比、以药测证的方法,试着对炙甘草汤中麻仁进行分析。
1 炙甘草汤方
《伤寒论》成书不久,由于战乱,原书散佚不全。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收载《伤寒论》全书的内容,成为现存《伤寒论》最早的版本。现今通行的《伤寒论》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宋本,宋治平年间经林亿等人校正后的刻本,宋代原校本已经不存在,现今有赵开美的复刻本,简称赵本;另一个是1144年成无几所著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注本。
1.1 原文
宋本中载“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2]
成注本引《伤寒论》载“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医统本作甘温);麦门冬半斤,去心,味甘平;麻子人(赵本作“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赵本、医统本并作三十)枚,擘,味甘温。” [3]
两个版本的炙甘草汤方大致相同,唯一有出入的地方即是:宋本中“麻仁半升”,成注本中“麻子人(赵本作‘仁’)半升”。那两个版本中麻仁与麻子仁究竟是否相同,在后文中笔者将对此作出解释。
1.2 方解
炙甘草汤的病因为“伤寒”,即是外感六淫与疫疠之毒;其适应证侯是“脉结代,心动悸”,其中脉结代为“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外感病最易伤及太阳,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外邪侵袭,则首当其冲。若病在太阳,当见发热、恶寒、汗出、脉浮、头痛、一身疼痛等表证。现在无发热恶寒、脉浮等而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等症状。说明素有体虚,邪气过于强盛,已越过体表直接传入里,累及于心。外邪已罢,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心藏神。心的功能能够得以正常的发挥依赖于心阳的温煦,心阴的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动悸;心阳虚推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不足则导致脉结代,治疗宜用炙甘草汤补心之阴阳。
方中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中气,中焦脾胃水谷运化之源,脾胃气足则气血得以化生,以复脉之本;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血脉;用桂枝、生姜宣阳化阴,具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加酒振奋阳气,温通血脉。
2 《伤寒论》中的麻仁
我们要探究在《伤寒论》中的麻仁究竟为何物,当然是张机说了算,其他人均只能是揣度张机的意思。在《伤寒论》中只有两首方剂中提到“麻仁”,一首是炙甘草汤方,另一个是麻子仁丸方。炙甘草汤方在前面已经提过了,现在我们讨论麻子仁丸方。
宋本载“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
成注本载“麻赵本有‘子’字仁丸方:麻子仁二升,甘平;芍药半斤,酸平;枳实半斤,炙,苦寒;大黄一斤,去皮,苦寒;厚朴一斤(赵本医统本并作尺),炙,去皮,苦寒(医统本作温);杏仁一斤(赵本作升),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3]
《本草经考注》引《本草图经》载“张仲景治脾约,大便秘,小便数,麻子仁丸。麻子二升,芍药半斤,厚朴一尺,大黄、枳实各一斤,杏仁一升,六物熬,捣筛,蜜丸,大如梧桐子。以浆水饮下十丸,食后服之,日三 ”[7],考究原文可知,此处的麻子为《神农本草经》载“麻蕡”之子,即是火麻子,又称火麻仁。《本草图经》是由宋·苏颂编撰的。苏颂在集贤院校理任上,与同时代的药物学家掌禹锡、林亿等编辑补注了《嘉祐补注本草》一书,校正出版了《备急千金方》和《神农本草》,在此基础上,独力编著了《本草图经》二十一卷。明代著名医学大师李时珍对《本草图经》的科学价值予以很高评价,其医著(本草纲目)引用(本草图经办的内容多达74处。从时间距离的远近与文章的准确性来说,《本草图经》的参考价值不容置疑。
从上面两个都版本所记载的麻子仁丸方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两个版本中麻子仁丸方中麻子仁都是同一种药物,即火麻仁。此处没有任何争议的地方。然而历代麻仁,有的地方又称麻子仁。我们有理由怀疑同一本书《伤寒论》中记载的炙甘草汤方和麻子仁丸方中的麻仁是否是同一种药物呢?关键问题在于炙甘草汤的原文的来源。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炙甘草汤中的麻仁在两个版本中所记载是有出入的:宋本中炙甘草汤方中记载为”麻仁”,成注本中记载为“麻子仁”。若依照成注本记载的来解释,那么炙甘草汤方中麻子仁和麻子仁丸方中的麻子仁是相同的。因为同一本书里,记载相同药名的药,只能是同一种药—火麻仁;但若依宋本所载,则麻仁与麻子仁两者药物可能就不一样了。不然他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采用两种不同的药名。
所以若宋本中炙甘草汤方中麻仁为麻子仁,则炙甘草汤中只能是火麻仁;若炙甘草汤方中麻仁不是麻子仁,则可能麻仁即是胡麻仁。在古代文献的传抄过程中,究竟宋本是对,还是成注本是对的,我们都不得而知。《伤寒论》中多采用以药测证的方法进行推断、学习。下面我们采用以药测证的方法,以冀为炙甘草汤中的麻仁找出正确的答案。
3 麻仁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译注》引《神农本草经》载:“胡麻,味甘,平。主上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巨胜”;”麻蕡,味辛,平。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一名麻勃。麻子,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神仙。” [6]
《日华子本草》载“胡麻,补中,益气,养五脏,治劳气,产后羸困,耐寒暑、止心惊。子,利大小肠,催生落胞,逐风温气、游风、头风,补肺气,润五脏,填精髓。” [4];“大麻,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去皮肤顽痹,下水气及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4]
以上两本书中所载,胡麻仁和火麻仁的功效大致相同。都有补中益气之效,而《日华子本草》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两者增加了祛风的作用。究竟谁更适合炙甘草汤中麻仁,我们还是不能判断!而清·汪昂《本草备要》为我们解开这一谜团。
《本草备要》载“胡麻,补肝肾,润五脏,滑肠。”;“大麻仁,润燥,滑肠” [5]。其中大麻仁即作布之麻,俗作火麻。胡麻仁和胡麻仁两者均具有滑肠的作用,而胡麻仁,兼有“补肝肾,润五脏”之效,更适合用于炙甘草汤中的“麻仁”。因为心阴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的心动悸、脉结代,用胡麻仁补益肝肾,润养五脏之效更佳;而不是采用火麻仁润燥、滑肠之效。至于为何《神农本草经》、《日华子本草》中胡麻仁和火麻仁的功效相似,笔者猜测可能与当时的炮制方法有关。《本草经考注》引《本草图经》载“今用麻仁,极难去壳,医家多以水浸,经三、两日,令壳破,暴干,新瓦上雷取白用” [7],现在的炮制方法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是,有香气,取出,放凉。可见以前的炮制方法,与现在的炮制方法大不相同,这就是几本书中所载功效的差异之所在吧!
4 新解
清·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载“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枣仁,半升,旧本用麻仁者误;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1]。柯琴提出炙甘草汤中的“麻仁为后人所误,应为酸枣仁”。《本草备要》载“酸枣仁:补而润,敛汗,宁心” [5]。炙甘草汤中的主证“脉结代,心动悸”,是素有体虚,外邪侵袭机体,正邪相争,正气耗损,心阴阳两虚。心主神明,心失所养则神无以依附,故心神浮越于表。酸枣仁一则入心、肝脏,补血,润养心阴,加之可敛汗,宁心神。此处用之亦十分恰当。
5 总结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知道麻子仁丸方中的麻子仁即为现今中药中的火麻仁,其功效是润燥,滑肠。《伤寒论》的炙甘草汤中的麻仁,单从文献资料的考究中确实无法得出究竟为胡麻仁还是火麻仁,或者在汉代胡麻仁与火麻仁是混用,根本没有分开。但从清代开始,至少从汪昂开始,胡麻仁和火麻仁是分开使用,也在功效上有了偏重。胡麻仁补虚之力稍强,滑肠之力稍弱;火麻仁滑肠之力稍强,补虚之力弱。现目前火麻仁和胡麻仁的功效仍延续着清代汪昂的归纳。
对于炙甘草汤中之“麻仁”,究竟如何使用。火麻仁润肠通便之力强,胡麻仁补虚之力强,酸枣仁宁心安神之效著。笔者认为患者若以心阴阳虚兼便秘则可选用火麻仁;如果心阴阳两虚,大便正常,可选择胡麻仁,即黑芝麻。若患者以失眠,心中悸动之临床症状为显著,即选用酸枣仁。有时胡麻仁和火麻仁亦可联用。具体应用应据辨证论治而选择。
                        




上一篇:请教:关于附子的重量
下一篇:前胡“降气化痰”功效相关药理研究概述【转】

4

主题

227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27
发表于 2012-1-29 18: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4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9 1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s:184]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2-1 2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积分

20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8
发表于 2012-2-28 1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2-29 23: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01

积分

1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101
发表于 2012-3-8 14: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有炙甘草汤的时候,中原还没有芝麻这个东西……
相传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传入胡麻,当然在很古老的时候,南方长江流域一带也有胡麻。
不过究竟是什么,自己多煎几服药吃吃试试就知道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754

积分

29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心是一朵花,一花一世界

Rank: 3Rank: 3

积分
754
发表于 2012-3-25 2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过一次炙甘草汤,那一例是用的火麻仁,通便的。保持大便通畅很重要,就算是大便稀一些都无所谓,火麻仁一定要的。胡麻仁可能也行,只要它通便润肠就行,但我没用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5-20 15: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5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5-26 20: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麻仁又称胡麻,为脂麻科植物脂麻,今称黑芝麻??????胡麻仁为黑芝麻???不能苟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12-6-3 23: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另一版本的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中的炙甘草汤中用的就是“麻子仁半升”。

可见赵本(宋本)的炙甘草汤中的麻仁就是麻子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556

积分

50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6
QQ
发表于 2014-8-31 13: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18

积分

50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18
QQ
发表于 2014-9-9 18: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芝麻和白芝麻还不一样吗?
医本仁数,不能私藏,愿天下无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262

积分

126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62
发表于 2014-9-9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火麻仁合适,取其润滑之功气动则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4
发表于 2016-6-14 19: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那个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7 07:51 , Processed in 0.28779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