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726|回复: 23

冯世纶教授经方临证实录(精华版)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1-12-7 09: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冯世纶临证实录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李某,男,4岁。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2010年3月10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西药即能控制。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舌苔转黄,脉浮弦数。辨六经属三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2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12克,生山药10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1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1日四诊:昨晚服药后汗出,热退。今日已无发热,精神好,纳食尚好,大便调。仍有鼻塞、口干。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处方:生麻黄10克,生薏苡仁3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败酱草30克。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退,痊愈。

  体 会

  本案患儿反复高烧4年,实属罕见。用经方短期能治愈,体现了经方六经辨证及辨方证的科学性。四诊而愈,实属不易。

  治病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发热本属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每每应手而效。但临证不乏难治者,常使医者恨无良方、效方可用。从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出,本案患儿确属难治者。从辨六经来看,本案始终以阳明病为主,外合太阳、少阳。在冯世纶的六经辨证思维中,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属“太阳阳明病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白虎汤证属“正阳阳明病方证”。本案首方用大青龙汤“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清热、排脓、消肿(鼻流浊涕)”。二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桔梗。据冯世纶经验,“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三方用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因里热重,生石膏“若不大量用则无效”,故用至100克。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调和营卫之方”,“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驱邪不伤人的。”面对连续病理性发热、药物性发汗后的患儿,这种用药法是弥足可贵的。四方所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败酱草取其发越湿气,清利阳明为治。

  方证对应要重视煎服法

  本患儿高烧反复发作近4年,造成的原因与治疗不当不无关系。滥用抗生素甚至激素自是原因之一,而中药药不对证,过用清热解毒及发汗退热,也是原因之一。

  冯世纶临证非常强调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指出对方证对应的认识,不但要仔细品读《伤寒论》的条文,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伤寒论》“随证治之”即教导后学者要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不但是证与方对应,更强调证与药对应;不但是药味的对应,更重要的是药量的对应。本患儿所用大青龙汤,麻黄用18克,本是成人用量,为了便于掌握,嘱其服四分之一,见汗即“止后服”。但该患儿服了四分之三仍不能汗出热退,直至服下全剂,方见汗出。也就是说,麻黄18克是他的适应量,18克才达到方证对应。不是每个人、甚至成人都用到18克,是要看到具体的证。这一用药规律法则,不但见于《伤寒论》各方证,更详见于每方后药物的煎服法。患儿来北京后,也曾找过不少名医治疗,开始亦见效,后来就不见效。其中原因之一,一次门诊开7剂药,服1剂药,证已变,再服是药,药已不对证,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冯世纶遵照经方用药原则,每诊处一方一剂,方随证转,随证治之,务在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这是使病愈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患儿年仅4岁,久病,连续发热,在用大剂汗法、清法的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饮食异常和精神异常,热退后身体状况同步复原,这与方证相合、组方合理是分不开的。

(二)

编者按:4月29日,本版刊登了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余晖撰写的“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冯世纶临证实录”一文,反响良好。为满足读者要求,本版特约两位医师将跟师所见所得编写成系列文字,统以“冯世纶临证实录”之名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抽丝剥茧辨方证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陈某,男,76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

  多年来失眠,腹胀,伴见纳差,时有心慌,发际生疮(湿疹),口不干,有口苦、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大。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黄连阿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证。处方:黄连6克,阿胶珠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焦白术10克,黄芩6克,炮姜6克,三七粉(分冲)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7日二诊:纳食、睡眠有所好转,腹胀减轻,心悸、心慌明显。舌苔白腻,脉细结。辨六经属厥阴病,辨方证属炙甘草汤方证。处方:炙甘草12克,党参12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麻子仁10克,桂枝15克,阿胶珠10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三诊:心悸减轻,纳食尚可,腹胀不明显,大便偏溏,口微干,不苦,发际湿疮此起彼伏。舌苔白腻,脉细结。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黄连6克,阿胶珠10克,莲子心3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四诊:发际湿疮明显减轻,睡眠进一步好转,大便偏溏。用方加强温补太阴之力,上方去茯苓,加炮姜6克,党参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7日五诊:患者说:“这几天是我2年来身体最好的状态。”发际湿疮基本消退,纳食较好,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较好,睡眠尚欠佳,大便不爽,口微干。舌苔白,脉沉弦滑。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证。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龙骨、牡蛎各15克,黄连6克,黄芩6克,阿胶珠10克,莲子心3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炮姜6克,清半夏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4日六诊:睡眠渐好,余无明显不适。苔白,脉沉弦滑。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方证。处方:黄连3克,黄芩6克,阿胶珠1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茯苓15克,莲子心3克,陈皮30克。7剂,水煎服。嘱药后无明显不适即可停药,停药后怡情养生。

  体 会

  本案患者高龄久病,病情较为复杂。前后六诊,服药42剂,医患配合良好,疗效极为明显。整理本案,体会如下。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

  传统解读《伤寒论》,“传经”,即邪气由某经进入另一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诸多概念。对于病情单纯者,这种传经理论似也符合临床。但是,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者,若拘守“传经”之说,经常有牵强之感。如本案中,病涉太阳、阳明、太阴、厥阴四病,一诊为太阴、阳明合病,二诊为厥阴病,三诊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等等,很难用传经理论去解释。冯世纶指出,“六经”本不是“经”,不能用“经络”、“脏腑”概念去理解,也就绝不存在“传经”之说。临证辨六经是依据人体患病后所反应出来的症状特点来进行的,即使是今日太阳,明日太阴,后日又复太阳,只要明确辨出,就是客观存在,没必要用过多的“理”去推测可能不可能。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涉及到“六经实质”这一问题。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引用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一段话来阐明六经实质:“基于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或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亦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则证为六,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

  关于复杂方证的辨别

  以表、里、半表半里定病位,以阴、阳、寒、热、虚、实分病性,由此辨出六经,进而辨出方证,这就是临证中的辨证论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指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同时也指出:“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观而熟记之。”可见,辨证论治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在于辨方证。而对于久病、杂病来说,方证往往并非单一,对这类复杂方证的辨别就更是不易了。

  以六经提纲证为基础,结合具体症状表现,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此为常。而在复杂方证的辨别中,必须知常达变,因为方证复合,常常使每一方证都不表现为常态。同时,影响患病的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到具体方证常态的表现。如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仲景治病,所谓辨证论治,重在辨八纲、六经,但影响人体患病的还有很多因素,如气血、饮食、瘀血、痰饮、水湿等,因此,还须辨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这种辨证论治思想,详细地体现在辨方证中。”

  如本案中,若根据六经提纲证衡量,似乎六经病的辨别都不典型。而具体到每一方证的辨别,也多有“捕风捉影”之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六经病的复合、方证的复合等多种因素的彼此影响而成。而真实的临证辨证论治,也往往如是。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初诊以失眠、腹胀为最主要症状。腹胀、纳差,脉不浮、不弦,苔腻,提示病位在里。结合便干、口苦,似有阳明之嫌,但口不干、脉不实,提示此腹胀属太阴。在太阴方证中,外台茯苓饮方证与本案较合,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一书中指出:“本方治心下痞硬、逆满、食欲不振确有验,加半夏增橘皮用量尤良。”失眠,伴见心慌、口苦、便干、苔黄,似有少阳半表半里之嫌,但脉不弦,结合腹胀属里,仍辨为阳明里证,属治疗虚烦心悸不得眠的黄连阿胶汤方证。二诊以心悸为突出症状,结合脉细结,以及患者高龄体衰,辨为厥阴炙甘草汤方证。冯世纶早年将炙甘草汤方证列入太阴病,近年随着临证体会、思考,认为炙甘草汤方证当属厥阴病。三诊以发际湿疮为显,考虑病在太阳,结合失眠、腹胀,辨为外寒内饮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同时合用治疗疮痈属太阴的赤小豆当归散及疮疡属阳明的附子薏苡败酱散。本诊辨证用方最难、最杂,前两诊为其作了一定的铺垫。四诊、五诊、六诊基本是前三诊基础上的调整。

综观本案,病涉四经,方证复合多变,六诊处方极尽变化,但每诊皆效,终收全功。方证辨证的规范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本案中得到淋漓体现。

(三)


冯世纶临证实录(三)

面瘫因于少阳阳明合病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阎某,男,52岁。2010年4月9日初诊。

  患者因出差劳累后又吹空调,于1天前突发左侧面瘫,左耳疼痛、听力减退。诊见:左侧面瘫,左耳疼痛、蒙堵感,左耳听力减退,口舌干燥,咽干咽痛,口苦口干。伸舌居中,舌苔白腻,脉弦细。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剂,水煎服。

  上方服1剂,次日见病情平稳,咽痛尚明显。治疗加重清泻阳明力量,上方加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连服8剂,面瘫完全恢复,咽痛已,无口干口苦,惟余左耳听力减退、蒙堵感,耳微痛。药后正值冯世纶外出讲学,无法诊治,遂就诊耳鼻喉专科医生,诊为“左耳感音神经性聋”,告知听力恢复难度较大,需治疗3个月至半年以观察疗效。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用到了牛黄、麝香等。不料服药后腹痛较甚,当晚去医院急诊,查尿常规中潜血阳性,但其余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肌注“阿托品”后腹痛止。遂停服上方,于2010年4月20日再次请冯世纶诊治。诊见:面瘫恢复,尚有左耳微痛,耳堵,听力欠佳,微咳,口不干。舌苔白腻,脉弦细。辨六经仍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仍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薏苡仁、败酱草证。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细辛10克,夏枯草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姜15克,大枣4枚。3剂,水煎服。

  上方服3剂,诸症俱失,左耳听力恢复,痊愈。

  体 会

  经方“治人”不“治病”

  医,为病而设。没有疾病、病人,也就不存在医药、医生、医事。于是,医生所用的药物、技术都是为治病而设的,这一认识似乎也是必然的正确。西医常用的抗生素、手术,确实都是针对疾病使用的。但冯世纶老师在临证中反复强调,中医是一门“治人”医学,经方重在“治人”而不是“治病”,经方治疗的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中指出:“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同时指出:“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是“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对疾病的认识上,重视患病机体的内在作用;在疾病的治疗上,重视患病机体的抗病作用,亦即自我康复能力。冯世纶临证中始终体现着这种经方“治人”的理念。

  耳窍疾病多见少阳病

  对于耳窍病变,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医经派”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认识,认为其急性病证多与肝胆病有关,治疗也常取用治疗少阳病的柴胡剂。而以《伤寒杂病论》为集大成的“经方派”是以八纲、六经为认识工具的,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在讲解263条时指出:“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之阳证,阳热在胸腹腔间,半表半里之处,既不可入里,又不可出表,只可向上行于孔窍之间。”《伤寒论》在263条中提到“口苦”、“咽干”、“目眩”,在264条中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对耳病的治疗,不考虑神经、病毒,不考虑内耳、外耳,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治疗采用柴胡剂之和法,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良能,此即经方的治病之道。

  对小柴胡汤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主方,是体现“和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用于外感、内伤诸病证,广泛用于多种发热性病证、消化系统病证、精神情志类病证,以及呼吸系统病证、妇科病证等等。冯世纶认为,如此认识、解读、使用小柴胡汤,似乎也符合临床。但从方证对应角度来看,则有掌握较难、疗效不确之弊。冯世纶主张以八纲解读六经,辨方证以处方,执简驭繁,疗效确切。

  所有病变都有病情反应的病位,根据病位辨出表证、里证或半表半里证。所有病变都有正邪相争,根据这种相争中正气所表现的太过与不及而辨出阳证或阴证。根据病位与阴、阳的组合即可辨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经。再根据寒、热、虚、实及相应症状,进一步可辨出方证。小柴胡汤适用于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属于少阳病方证,临证当首辨少阳病。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对其辨识,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提出两个要点:一是“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二是“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寓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而对小柴胡汤方证,冯世纶也指出其辨证要点:“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

  本案中,口苦、咽干、耳痛、耳聋,显为热郁于半表半里而上迫所致,结合脉象弦细,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无疑。同时,患者又有明显口干、咽痛,考虑有阳明内热,故进一步辨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用24克,乃从“方中柴胡用半斤,分三服,每服相当于八钱”(《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而来。次日加生薏苡仁、败酱草,为增强清泻阳明之力。末次处方加细辛意在“振郁滞之气”以开清窍。方证相合,而收全效。


冯世纶临证实录(四)

鼻炎因于外邪里饮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李某,女,62岁。2010年3月24日初诊。

  患过敏性皮炎10余年,每日发作性目痒、鼻痒,喷嚏,流清涕。伴见面热,尿频,夜尿2~3次,大便干。每日口服“扑尔敏”3片以缓解症状。舌苔白,脉沉细滑。辨六经属外邪里饮化热之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8克,生白术18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二诊:尿频、大便干明显好转,鼻痒、喷嚏缓解不明显,下午五时左右仍有面热,口中和,舌苔白,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麻黄加术汤合薏苡败酱散方证。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桔梗10克,生石膏45克,苍术15克,清半夏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7日三诊:鼻痒、喷嚏明显好转,每日口服“扑尔敏”1片即可。午后面热已,大便正常,口中和。但尿频又复明显,夜尿4次。舌苔白,脉沉细滑。3月24日方去白术、白蒺藜,加苍术15克,生薏苡仁18克,桔梗10克,清半夏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2日四诊:尿频不明显,夜尿1~2次。已停服“扑尔敏”,尚有鼻塞、喷嚏。舌苔白,脉沉细。3月31日方加细辛15克,7剂,水煎服。

  药后无明显不适,停药。

  体 会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和所处环境有关。对该病的治疗,西医至今缺乏特异性手段,中医治疗也往往得失参半。本案患者经前后四诊,服药28剂,取得短期效果,确属不易。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纵观本案治疗,一、三诊和二、四诊取方用药似乎出入很大,但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即“外邪里饮”。初诊着眼于尿频,取用治疗外寒里饮的五苓散方合利湿活血的赤小豆当归散方。考虑目痒、鼻痒、喷嚏属太阳,故加用荆芥、防风、白蒺藜合桂枝以开太阳之表。二诊尿频、便干好转,提示上方治里饮取效,但鼻痒、喷嚏不解,提示开太阳不力,遂改用麻黄汤开太阳之表,加苍术、半夏治里饮。午后面热,考虑有阳明证,故加用薏苡仁、败酱草、生石膏以清阳明。三诊鼻痒、喷嚏减轻,提示开太阳效佳。面热已,提示清阳明得效。但尿频加重,提示里饮较甚,故转方,以初诊方加减治里饮为主。四诊尿频已,提示治里饮取效,又转方以二诊方加大剂温化里饮之细辛,开表治饮并重。方药几经转折,但始终不离开表治里。

  关于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中本治“湿家身烦疼”。本案中冯世纶移用治疗外寒里饮,以麻黄汤解表治外寒,以苍术(配麻黄)利小便治里饮。本方原方“术”为白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指出:“此处以苍术为当。”同时指出:“人体水液外出最主要的途径有二:汗与小便。方中苍术可利小便,小便多则汗少,故为一小发汗法。”

  关于尿频

  与泌尿系统无关的病证,也许很多医生不会主动询问患者的小便情况。即使偶尔问及,部分医生也不一定会重视。而冯世纶临证,对每例患者都要仔细询问小便情况,哪怕是患者较别人小便次数稍多,或者较自己病发前小便次数稍多,都要记录“尿频”。同时一定要问及夜尿多吗?夜尿几次?一旦采集到有尿频一症,辨证时就会考虑到饮证。如果上有口干,下有尿频,冯世纶用方多会首选治外邪里饮的五苓散方(当然本案中没有出现明显口干)。跟冯世纶临证抄方,最大的体会之一就是经方家的问诊非常详细。


冯世纶临证实录(五)

太阳病不宜误补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白某,男,30岁。2010年3月22日初诊。

  患慢性前列腺炎1年余,症见尿频、尿急、早泄,伴见性欲减退,双膝酸软,有汗出,口干,夜尿不多,纳食尚可,大便偏稀,每日2~3次,饮食不慎易腹泻。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龙骨牡蛎汤合二加龙骨汤加金樱子、韭菜子、苍术证。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薇12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同煎)各15克,制附子(同煎)10克,金樱子10克,韭菜子10克,苍术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9日二诊:尿频、尿急、早泄俱有减轻。上方制附子改为12克,加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2日三诊:服上方7剂,尿频、尿急渐不明显,早泄明显好转,但停药后又有反复。大便仍然偏稀,每日2~3次,口干明显减轻。上方生姜改炮姜6克,去狗脊。7剂,水煎服。嘱服7剂后可继续服用上方,无症状时停药。

  体 会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从脏腑辨证考虑,本案极易辨为脾肾两虚证,治疗以补肾健脾为法,前医即如此治疗,屡用而效不显。冯世纶从六经辨证,问及“有汗出”(其实汗出并不多,很多医生极易忽略这一症状),首先想到太阳病桂枝汤证,见患者忧心忡忡,结合早泄、尿频,断为桂枝龙骨牡蛎汤证。上有口干,下有膝软、性欲减退,故考虑到二加龙骨汤证。二方合用,再加用金樱子、韭菜子,外调营卫,内和气血,补虚涩精,镇静安神。考虑到大便偏稀,易腹泻,内合太阴寒湿,故前用苍术,后加炮姜,意在温化寒湿。

  关于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加龙骨、牡蛎镇敛浮越、收涩固精,是历代医家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常用方剂。

  桂枝龙骨牡蛎汤合二加龙骨汤是冯世纶治疗男性病常用处方之一。对于这一方证的把握,可从《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的叙述中体会:“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因生梦幻所致。其病也基于汗出津伤、荣卫不和。龙牡之用,不只为固精,还重在敛神定志而止胸腹动悸,合用桂枝汤调荣卫和气血,本方是该证的正治。《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龙牡汤’,是该证的变治,用此二方适证加减,确有奇效。”“梦遗失精,常见于未婚青壮年男子,也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但本方证可见于不论男女老幼慢性病出现的神心症,男、女的溺闭或遗尿。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证又往往被认为是虚劳,治用大补而使症状加重或长期不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首先看到其主证是桂枝汤方证。”

  读日本人所著《类聚方广义》,见有如下论述:“禀性薄弱之人,色欲过多,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微热,小腹弦急,胸腹动甚,长服桂枝加龙牡汤,严慎闺房,可以肉骨回生矣。”可合参,可体会。

  关于药物煎服法

  关于药物煎服法,历来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所见,医生由于学习体会、师承派别的不同,医嘱中药物煎服法也常有不同。对于生龙骨、生牡蛎、制附子、生石膏等药,冯世纶从不先煎,每方中都会特意注明“同煎”。并且通常冯世纶嘱患者煎药前先用冷水泡药1小时,煮开后微火煎煮15分钟即可。每剂药煎2次,分别在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服用,发热类急性病证除外。


冯世纶临证实录(六)

面痛病在太少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韩某,女,80岁。2010年3月8日初诊。

  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2年余,触碰即痛,呈刺痛。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及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伴见睡眠极差,晚上咽干、盗汗,入睡后小腿易“抽筋”,足冷,纳食尚可,饮食不慎易腹泻。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口苦,无尿频,无心下痞满。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方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同煎)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5日二诊:疼痛减轻,诸症明显好转。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加生龙骨、生牡蛎(同煎)各15克,苍术10克。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2日三诊:疼痛进一步减轻,睡眠基本正常,盗汗止,颈部淋巴结肿大减小,口中和,舌苔白,脉细。上方加吴茱萸10克。6剂,水煎服。

  此后又复诊2次,上方稍作调整,继服12剂,临床治愈。

  体 会

  关于辨证选方

  患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史已经2年有余,当属难治之疾。如从脏腑、经络辨证考虑,可能会想到脾气虚弱、肝郁血虚、肝经血瘀、胆经痰滞、风痰阻络等等,用方可能会选用补中益气汤、四物汤、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方合用牵正散方加减化裁(前医即如此治疗)。冯世纶在本案中,直接用经方六经方证辨证法,认为病不在里而在表与半表半里,施以相应治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于柴胡桂枝汤方证

  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方各取半量组合而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从本条可以看出,柴胡桂枝汤方主治太阳表证未除,邪气又入少阳者,即太阳、少阳并病(也可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具有和解少阳、外解太阳之功。对“心下支结”的理解,一般注家多认为是一种心下部支撑结聚胀满的感觉。《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认为:“心下支结,支同“枝”,即两侧之意,心下两侧即胸胁部,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的另一种说法。”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也指出:“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对本方证的辨证,依据146条原文记录即可,临床每有相吻合者。冯世纶又指出其辨证要点是“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但本案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似乎并不符合条文记录,也不符合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仔细分析,冯世纶是依据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和盗汗,辨证为太阳证。依据脉细弦除外阳明证,结合咽干,辨为少阳证。试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反证方证辨证正确。二诊考虑到睡眠极差,易腹泻,当属饮停,故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和苍术化饮安神。三诊考虑到二诊治饮有效,并有足冷,故加用温化寒饮之吴茱萸以加强化饮之力。

  关于生石膏

  生石膏为清解阳明主药,这一认识在经方界已成共识。冯世纶也认为生石膏主治阳明,为清热泻火之首药,临床屡用屡效。本案中始终加用生石膏45克,笔者起初以为证合阳明,但冯世纶指出,本案中并没有阳明证,之所以加用生石膏,是因为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取其“解凝”作用。这一经验得之于其老师胡希恕。胡希恕先生常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疗淋巴结肿大、腮腺肿大、甲状腺肿大等,谓生石膏有“解凝”作用。验之临床,确有显效。

  关于盗汗

  盗汗,即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则汗止。一般方书中认为盗汗属内伤杂病,多责之阴虚,也有责之气虚者。冯世纶指出,盗汗实属邪正交争、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有感冒经“盗汗”而愈者即是明证。《伤寒论》第201条说:“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胡老在讲解本条时指出:“脉但浮而不紧,病仍在表,但津液有所丧失。热势更迫津外出,发为盗汗,故临床上切勿一见盗汗,辄用黄芪之类,可以考虑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清其里热,盗汗可止。”(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冯世纶临证见之,盗汗多属“三阳病”,尤其多见于“太阳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切不可盲目滥用“养阴”、“补气”等药物留邪闭邪。每每见冯世纶临证以桂枝汤、葛根汤等方治疗盗汗,多收药进汗止之效。本案三诊时盗汗即止,当归于桂枝汤解外之功。

  另外,如患者不以“盗汗”为主诉就诊时,多数医生很少去刻意问及晚上出汗吗?而冯世纶临证,几乎每例患者都要问到,只要患者回答“有点出汗”,或“有时睡时出汗”,冯世纶即会记录为盗汗,而施以相应祛邪方法。


冯世纶临证实录(七)

郁证也见少阴病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王某,女,47岁。2010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系安徽人,专门来京找冯世纶诊病。自述主要需要解决两个病,一是多年的“抑郁症”,长期失眠,急躁;二是去年2月诊断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周身关节疼痛,晨起手指僵硬。刻下症见:失眠(长期依赖安眠药),面色惨淡,郁郁不乐,时或急躁,恶风畏寒,阵冷阵热,手足凉,手心热,胁痛脘痞,背冷牙衄,手指近端关节疼痛、晨僵,肘、膝关节疼痛,腰痛,口中和,不喜饮。舌苔白,脉右细左沉细弦。辨六经属少阴病,辨方证属桂枝加附子汤加茯苓、苍术、生黄芪证。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10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生黄芪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5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4日二诊:患者面带喜色。诉说煎服中药无数,多为量大味劣、难以下咽者。而本次所服中药,量小易煎,且入口就感舒服,下咽入胃有全身温暖、舒畅的感觉。服用第4剂后睡眠就明显好转了。刻下症见:汗出、恶风、畏寒明显减轻,关节疼痛减轻,胁痛、胃痞已不明显,仍口中和,不喜饮,但手心热、牙衄仍有。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制附子改为12克,加生地炭15克,防己10克。14剂,水煎服。

  2010年5月5日三诊:患者自述抑郁症状消失,睡眠基本正常,不需服用安眠药。刻下症见:汗出、恶风、畏寒俱不明显,胁脘不适,尚有牙衄,口中和,纳食可,二便调,关节疼痛、晨僵较前减轻。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制附子改为15克,生黄芪改为18克,加党参6克。14剂,水煎服。

  因路途遥远,就医不便,嘱患者上方服完后可在当地继续服用,关节不痛时停服。

  体 会

  关于少阴病

  传统对少阴病的认识,认为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其成因有传经、直中两途,表现有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阳郁证以及少阴经证等,证候为心肾阳虚,预后多有死证。冯世纶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学术,以八纲释六经,多方求证,明确提出少阴病属表阴证,阴证之死多死于太阴而非少阴。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一书中就《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指出:“人体所患疾病在表的病证可概括为两类,一类为阳实热之体,正气相对旺盛,症状反应有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也即太阳病;一类为阴虚寒之体,气血沉衰,反应有无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相对当指少阴病。”进一步明确:“经方的少阴病是属六经的表阴证,即邪在表而呈虚寒一类证候者。”

  关于桂枝加附子汤方证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通常认为,本方证属于过汗后阴阳两伤而表未解者,仍属太阳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对本条的解读为,由于误汗,“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同时明确指出:“桂枝汤治太阳病即表阳证,桂枝加附子汤治少阴病即表阴证。”本方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对应,一治少阴病有汗者,一治少阴病无汗者。二方同用附子振奋沉衰,以治表证之陷于阴者,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配桂枝以解肌,一方配麻黄以发汗。

  关于郁证

  本案患者“抑郁症”,当属中医“郁证”范畴。中医治郁理法方药极多,有治脏郁者,有治腑郁者,有治六郁者;有祛邪以治郁者,有扶正以治郁者,有平调以治郁者。而从少阴病论郁,用桂枝加附子汤治郁,实属少见论述。不过,笔者倒记起前贤有从太阳病论郁、用桂枝汤治郁者,可与本案合参,或许会有一番感悟。《经方实验录》中有如下一段论述:“旧式妇女,缺少运动,抑郁不睦,始则气逆脘痛,纳谷不畅,自称曰肝胃气。驯至头晕、心悸,经事不调,成俗所谓贫血症。脉缓而无力或细小而数。萧瑟恶寒,冬日为甚。常投桂枝汤原方,服后如曝冬日之下,大便难者得润滑而下。”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初诊可谓“诸症百出”,患者主诉为失眠、关节疼痛,极易诱导医生从调理气血、解郁安神,或从祛风除湿、散寒通痹入手治疗。而冯世纶径直抓住其汗出、恶风、畏寒、口中和,直断为太阴病表阴证,选用桂枝加附子汤。同时加用生黄芪以加强实表之力,冯世纶常说“黄芪证是一表证”。左脉沉细弦,苔白,脘痞,考虑有寒饮内停,故加用茯苓、苍术温化寒饮。二诊考虑有饮邪化热,加用生地炭、防己以治饮热。诊治全然未去考虑“抑郁症”,而随着邪去阳回,饮除正复,营卫调和,气血流畅,郁证自解。不治病而病己愈,这也许就是方证对应的治病境界。


冯世纶临证实录(八)

耳鸣病在少阳阳明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冯某,女,38岁。2010年3月31日初诊。

  双耳鸣响半年,耳鼻喉科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刻下症见:双耳鸣响,呈持续性,伴见头晕,胸闷,失眠,易惊,腰酸,精神欠佳,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苍术、防己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龙、牡各15克,苍术15克,炙甘草6克,枳实10克,防己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7日二诊:耳鸣明显减轻,睡眠好转,精神好转,胸闷已。舌苔白腻,脉细。上方去枳实、防己,加远志10克,菖蒲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赤小豆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4日三诊:诸症持续好转,精神状况恢复很好,自谓“2周前啥也干不了,现在能行了,带孩子带得很好。”舌苔白腻,脉细弦。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苍术10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生龙、牡各15克,炙甘草6克,合欢皮15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1日四诊:耳鸣偶发,自己说:“能深度睡眠了,脾气比以前好多了,嘴唇比以前湿润了。”正值月经来潮,经前小腹发凉。舌苔白腻,脉细。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龙、牡各15克,合欢皮15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酸枣仁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8日五诊:耳鸣已止,诸症俱不明显,2天前参加拔河比赛,感觉身体有劲了。脘腹稍觉欠佳,大便不畅。舌苔白腻,脉细。上方加陈皮30克,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 会

  神经性耳鸣属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之一。西医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清楚,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中医对耳鸣的认识,传统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实则泻肝,虚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证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本案中,冯世纶从辨六经、辨方证入手,五诊而愈,取得佳效。

  对《伤寒论》第107条的解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解读,历代注家认识多有不一。伤寒误下,正气受损,邪陷少阳,此为共识。但症状表现较杂,有以邪气弥漫三焦作解者,有以三阳同病作解者,也有认为少阳、厥阴合病者;有谓肝胆郁热,有言心胆痰火,也有认为属正虚邪陷、败象毕现者。冯世纶认为,本证当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伤寒八九日,病已传少阳,医者误用下法,症见胸满,则知柴胡证还未罢。湿热上结,故烦惊而小便不利。胃不和,邪热扰神明故谵语。水气外溢,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

  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临证善用经方者几乎都有同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属常用方,且有佳效。但对其方解,似乎很难确切地说清道明。正如当年陆渊雷先生所说:“方虽杂糅,颇有疑其不可用者,然按证施治,得效者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组成,通常认为本方具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镇惊安神之功,可用于外感病,少阳枢机不利兼见烦惊者;内伤病,肝胆郁热,痰火扰心者。冯世纶认为,本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加桂枝降冲,茯苓利水,大黄泻下,龙骨、牡蛎、铅丹镇静安神,用于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以耳鸣为主诉,属清窍病变,首先考虑半表半里证。患者见证较杂,尽管有精神欠佳,但尚值壮年,未见四逆,故考虑为半表半里之阳证而非阴证。症见胸闷,易惊而失眠,极似第107条所描述之“胸满烦惊”,故辨为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未见小便不利、大便干结,故去掉方中茯苓、大黄。舌苔白腻,胸闷较显,故加用苍术、防己、枳实利气化饮。铅丹有毒,药房不备,冯世纶多去而不用,而常加用生石膏。随着症状的缓解,二诊、三诊侧重于加强解郁安神。四诊月经来潮,改用当归芍药散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养血化饮,解郁安神。五诊考虑到脘腹不畅,加用陈皮一味理气温中。


冯世纶临证实录(九)

尿频病在太阳太阴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安某,男,7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患“慢性前列腺炎”多年。诊见:会阴潮湿,时有抽痛,尿频,尿细,夜尿3次,晚上起夜后身热、汗出,口干,腰酸膝软,双下肢乏力,“如踩锯末”,下肢及腰部发凉,有时又有灼热感。舌苔白厚腻,脉沉细滑。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加血余炭、狗脊证。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血余炭10克,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9日二诊:诸症减轻,会阴抽痛已止,尚有会阴潮湿,小便细长,夜尿2~3次,腰膝乏力,下身发冷,口干。舌苔白腻,脉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瓜蒌瞿麦丸去山药合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天花粉15克,制附子15克,瞿麦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6日三诊:诸症继续好转,小便畅快多了,腰膝酸软、发凉感明显减轻。舌苔白腻,脉沉弦细。上方制附子改为18克,继服7剂。

  2010年3月23日四诊:诸症渐不明显,双下肢无力,无明显冷感,夜尿1~2次,会阴不潮。舌苔白,脉沉弦细。上方制附子改为20克,继服7剂。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 会

  慢性前列腺炎属临床常见病,也属难治病,一般疗程较长,容易反复。对本病的治疗,冯世纶反对滥用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主张按证投方,方证对应。

  关于五苓散方证

  传统认为,五苓散用于太阳腑证之太阳蓄水证。冯世纶以八纲释六经,不言经、腑、蓄水等概念,而归五苓散方证入太阳病中,直言方证对应。《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也指出本方证的辨证要点为“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临证见冯世纶多以外有汗出、上有口干、下有尿频或尿不利,认为是外邪里饮形成的太阳、太阴合病,径直辨为五苓散证而投用五苓散方,每收佳效。

  关于赤小豆当归散方证

  赤小豆当归散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又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书中对本方的应用少有提及,甚至有学者认为本方组方毫无法度,不堪取用。《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指出:“方中赤小豆可排痈脓,祛湿热,当归活血以加速脓液外散,二药相合,对于全身各处内外痈脓皆可奏效。”本方为冯世纶临证常用方,取其利水活血,多与他方合用于泌尿系疾病、皮肤病等,其适应证为“太阴病,诸疮有痈脓恶血者”。

  关于瓜蒌瞿麦丸方证

  瓜蒌瞿麦丸方证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1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方由瓜蒌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五味药组成。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把本方证归于太阴病,同时指出本方用于“小便不利,渴而有水气且陷于阴证者”,“是肾气丸的变剂”。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以小便异常就诊,结合口干、汗出及身热等,辨为外邪里饮之太阳、太阴病五苓散证。考虑到患者高龄病久、下身乏力及发凉,当有阴证之不足,故合用活血利水治太阴之赤小豆当归散加狗脊、血余炭。前方取效,二诊在首方基础上合用瓜蒌瞿麦丸以破阴证之郁滞。方证相合,三诊、四诊继续递增破阴之力,终收全功。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

久咳常见太阳太阴合病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某,女,54岁。2010年4月6日初诊。

  咳嗽1月余,呈阵发性呛咳,晚上较甚,咳时遗尿,有痰不利。伴见头痛,流清涕,讲话有鼻音,咽痒,恶风,虚汗出,大便干。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桔梗、炙枇杷叶证。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炒苏子10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枇杷叶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3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鼻窍清利,头痛已,畏风、汗出不明显,大便如常,仍有咽痒。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属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枇杷叶、诃子、炙甘草证。处方: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炒苏子10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枇杷叶10克,诃子6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7剂,水煎服。

  药后咽痒、咳嗽止,痊愈。

  体 会

  咳嗽为常见“小疾”,但久咳不已,每每影响患者的工作、休息,也迫使医者发出“咳嗽难医”之感慨。时方治咳,多从辨别外感、内伤入手,注重治痰为其特点;经方治咳,多从辨别阴阳、六经入手,注重治饮为其特点。

  关于半夏厚朴汤方证

  半夏厚朴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方证叙述极其简短,后世据此将本方列为治疗痰气郁结所致梅核气的专方。但临证所见,梅核气属寒痰、湿痰郁结者少,属热痰、燥痰郁结者多,故温燥之半夏厚朴汤方往往少可用之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指出:“本证当参《千金》所述:咽喉中如有烤肉阻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下坚满不快,胸腹胀满不舒,究其病因,当为气结、痰饮两种因素造成。”而冯世纶临证,每每用本方治疗咳嗽,恒有良效。笔者苦思不解,难道如此多的咳嗽患者都是“气结”、“痰饮”所致?一日诊毕,向冯世纶请教。冯世纶笑答:“我以前也认为是气结、痰饮,近几年在临证中重新认识本方,发现苏叶、生姜实有解表之功,本方实为治疗外邪里饮之方,试用于治疗外邪里饮咳嗽,收到很好疗效。至于为什么门诊咳嗽患者多见这一方证,是因为来诊者多已杂药乱投,或被前医误治,而所用之药多为寒凉清解,伤及太阴所致。”如外邪不显,冯世纶每以炒苏子取代苏叶。

  读日本人所著《类聚方广义》时,在本方条下见有“加桔梗尤佳”,“且用苏子,其功胜于苏叶”等论述,可合参。

  关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对于咳嗽,通常认为由于肺气宣肃失常引起,治疗上,麻黄宣肺、杏仁降肺已成惯用组合,而桂枝配杏仁往往不被临床家重视。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如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临证见冯世纶治疗咳嗽,有汗出者而无明显热象者,常选本方治疗。如有里饮,多合用半夏厚朴汤。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咽痒、阵发性呛咳,医者每多用祛风止痒、宣肺止咳方药;有痰不利,多加化痰利咽之品;咳时遗尿,多加补肾固涩之品;鼻窍不利,鼻流清涕,多加祛风通窍之品;虚汗、恶风,多加固表敛汗之品……如此组方,可成一大方,面面俱到,似也颇能符合治病的理法方药。冯世纶指出,治病重在方证对应,而不是随症用药。本案恶风、虚汗出,结合头痛、鼻窍不利,为太阳病桂枝汤证,调和营卫,汗出自止,绝不可见汗止汗。桂枝汤证见咳嗽为主症者,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而咳嗽较久,杂药乱投,舌苔白,脉细弦,考虑有里饮存在,故合用治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二方合用,太阳、太阴同治,7剂即取得显效。二诊见太阳病已解,惟余太阴,转方独治太阴而愈。至于桔梗利咽,炙枇杷叶止咳,诃子敛肺,皆为随症加减之例。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一)

口疮屡见厥阴病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李某,女,54岁。2010年3月22日初诊。

  患“复发性口腔溃疡”2年余,近2月口疮屡发,旧疮未愈,新疮又起,口内灼痛,无有休止,影响进食。伴见心下痞满,大便不畅,痔痛便血。舌苔白腻中剥,脉沉细。辨六经属厥阴病,辨方证属生姜泻心汤加赤小豆、当归、生石膏、生地炭证。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5克,生石膏45克,生地炭12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5日二诊:药后口疮即愈,大便如常,痔疾未发,胃脘也无不适。补诉有“慢性咽炎”病史,反复咽干、咽痛,时有干咳,求一处方。诊见苔白微黄,脉细。辨六经属少阳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加桔梗、赤小豆、杏仁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体 会

  关于厥阴病

  对于厥阴病篇,历来是解读《伤寒论》的难点。有关厥阴病的争议,历代《伤寒论》注家始终没有停止过。多数注家以《内经》解《伤寒论》认为:厥者,尽也,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病至厥阴,阳气衰败至极,阴寒郁滞也至极,或可阳气败竭而死,或可阴尽阳生而愈。也有学者认为厥阴属表,非为尽阴。冯世纶传承老师胡希恕学术,独树一帜提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完全不同,《伤寒论》六经当从八纲解读,不当从脏腑、经络解读。以八纲解六经,则厥阴属半表半里阴证,既非“最后一经病”,也与厥阴经、肝胆、心包等脏腑经络无关。而判定厥阴病的主提纲即为《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

  关于生姜泻心汤方证

  生姜泻心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的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方主治太阳病变证之痞证,也有学者把本方证归属于少阳病。冯世纶通过对厥阴病的反复研究,认为生姜泻心汤方证,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当属厥阴病。

  《伤寒论》中,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同治心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大缓急安中的炙甘草用量而成,用于治疗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减少干姜用量,加用较大量温化寒饮的生姜而成,用于治疗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者。基于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狐惑”病变,冯世纶传承其老师经验,临证用治口腔溃疡,屡用屡效。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即指出:“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加生地而多取捷效。”而在本案中,冯世纶明确指出,所用方为生姜泻心汤,较甘草泻心汤侧重于化饮。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并非所有口疮病变都属厥阴病,但对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之口疮,临证确以厥阴病为多。本案上有口疮灼痛,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下有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下寒中虚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不在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也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最为恰合。方取生姜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炭,清上温下,补虚泻实。考虑到口疮并见痔血,故合用赤小豆当归散。药进7剂,诸症俱失,反证六经、方证辨识无误。二诊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咽部病变,也属冯世纶常用手法,因清窍病变以少阳病为多见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二)

淋证病在太阴阳明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柳某,男,76岁。2010年4月13日初诊。

  患“前列腺增生”10余年,尿细、尿不畅。近1周尿不畅加重,伴尿痛、尿不尽,小便时常有大便出,夜尿4~5次,口中和。舌苔白微腻,脉沉细。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甘姜苓术汤合当归赤小豆散合蒲灰散去滑石加薏苡仁、血余炭、桑螵蛸证。处方:苍术18克,茯苓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炒蒲黄10克,生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血余炭10克,桑螵蛸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0日二诊:诸症减轻,小便较前畅利,进餐后尿频明显,小便时已无大便出,但仍有想要大便的感觉,夜尿3~4次,无明显汗出。舌苔白,脉沉细。上方加益智仁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7日三诊:尿不畅明显好转,尿痛渐不明显,中午及晚餐后尚有尿频,口干不明显,夜尿2次。舌苔白,脉细。上方去生薏苡仁,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1日四诊:近来除尿细外,无明显不适,口中和,睡眠易醒。上方加菖蒲10克,7剂,水煎服。嘱服完7剂后即可停药,怡情养生。

  体 会

  淋证,习惯有“五淋”之分,虚则补益,实则清利,此为常用治法。而从寒湿论治者,方书载之较少。本案中,冯世纶着重从寒湿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关于甘姜苓术汤方证

  甘姜苓术汤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冯世纶将本方证归于太阴病,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也指出本方证的辨证要点为“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这里所说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一病理性名词,意指“尿频”或“尿失禁”。其发生机理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正如日本人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所说:“‘小便自利’犹曰‘不禁’。术、附子、茯苓皆治小便不利、自利,犹桂、麻治无汗、自汗。”冯世纶临证常以本方治疗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推而广之,小便异常病变,如尿频、遗尿、尿不尽、尿不畅等,如属寒湿内滞,口中和者,即使无腰酸、腰痛,冯世纶也多以此方治疗。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并且通常会合用治疗太阴病“诸疮有痈脓恶血者”之赤小豆当归散。

  关于蒲灰散方证

  蒲灰散方证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12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本方证方书少有论及,冯世纶将其归于阳明病,认为蒲灰散具有治疗湿热下注致小便艰涩不利或见尿血者。蒲灰散由蒲灰和滑石两味药组成,药房中不备蒲灰,冯世纶常以蒲黄代替。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上有口中和,下有尿频、尿不畅、大便时出,舌苔见白腻,脉见沉细,一派里阴证,辨为太阴无疑。但近1周新增尿痛,仍考虑合有阳明里热。故辨六经属于太阴、阳明合病。首诊方选用甘姜苓术汤合当归赤小豆散,祛太阴寒湿,通利小便。舌苔白微腻,方中选用苍术而未用白术。合蒲灰散,清利阳明湿热,方中未用滑石而代以生薏苡仁,且辅以血余炭。加桑螵蛸者,意在收摄。二诊加益智仁,加强温化收摄之功。三诊去生薏苡仁,减小清利阳明之功,因尿痛渐减。四诊加菖蒲意在化湿,也在安神。前后四诊,处方井然有序,收效也在意料之中。

  或问:“甘姜苓术汤和五苓散同治尿频,二方证有何区别?”答曰:“一治太阴,一治太阳、太阴、阳明合病,阴阳自有不同,何须细加鉴别!”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三)

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某,男,26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间歇性左侧胁腹部疼痛4年,发无定时,或为胀痛,或为刺痛,疼痛持续时间或长或短,影响工作、生活。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诊见左侧胁腹部时痛,每日发作数次,疼痛部位固定,呈隐痛或刺痛。纳食尚可,口干,不喜多饮,大便日1~2行。舌苔白稍厚,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大黄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证。处方:生大黄5克,制附子10克,细辛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芍10克。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腹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偶有胸痛,口干,口苦,大便欠畅。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去大黄合桂枝茯苓丸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因两目憋胀查出“眼压偏高”,找冯世纶诊治。诊前与笔者谈到:“冯世纶两次把我的腹痛完全治好了,经方实在太厉害了!”笔者问道:“你怎么知道是经方?”他说:“我4年来到处找医生看病,效果不好,只好自己看书,我都快成大夫了。”

  体 会

  腹痛属常见之疾,多属易治,但也有久治不愈者。对于难治顽疾,每需医者独辟蹊径。

  关于桂枝茯苓丸方证

  桂枝茯苓丸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2条:“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通常认为,桂枝茯苓丸为治疗杂病、里证之方,但冯世纶在六经方证归类中,认为本方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而将其归为治疗表阳证的太阳病方证中。冯世纶认为,本方为桂枝汤的衍化方,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大枣、甘草,加茯苓、丹皮、桃仁而成,桂枝在方中仍然起外解太阳的作用。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免生出疑问:太阳病是表阳病,判定太阳病的主提纲是《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辅助提纲有第7条、第2条、第3条、第6条,分别提到“发于阳”、“发热”、“体痛”及“发热而不渴”等等。但正如本案所见,临证中桂枝茯苓丸方适应证往往按上述判定标准无法判定为太阳病。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方证的六经归属?冯世纶认为,桂枝茯苓丸与桂枝汤同治太阳病,但桂枝茯苓丸方的适应证是太阳病合并瘀血证,由于瘀血证的存在,使得桂枝茯苓丸方证并不表现为典型的太阳病,也与桂枝汤方证表现相去甚远。方证的六经归属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完善,以方剂组成及药证反测其六经归属也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临证也并非全部病例都是先辨六经后辨方证,也有在六经与方证之间反复权衡者。医生临证中的辨证论治是带有一定“灵性”和“艺术性”的。

  笔者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读到了下面这段话,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仲景治病,所谓辨证论治,重在八纲、六经,但影响人体患病的还有很多因素,如气血、饮食、瘀血、痰饮、水湿等,因此,还须辨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这种辨证论治思想,详细地体现在辨方证中。”

  关于外感和内伤

  笔者主张临证当明辨外感和内伤,也曾撰文表述这种明辨的重要性。而冯世纶在其经方学术体系中,认为外感和内伤是相对的,不足取的,因辨证论治是依症状反应而进行的,而不是依病因进行的。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曾有如下论述:“多数人都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病、久有瘀血者,自然多认为该方是治疗内伤杂病,不再认为其有表证,但从经方六经归类看,本方证是太阳表证合并瘀血。由此可知仲景的伤寒和杂病、外感和内伤的概念,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是相对并存的,即急性病也可现太阴病,慢性病也可现太阳病或表里合病,也即伤寒、杂病常在一起,这就不难体悟《伤寒杂病论》的真实意义了。”

  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也许中医学的魅力和生命力也在于此。笔者始终怀疑泯灭个性的“统一”、“规范”是否适合中医?是否会扼杀中医?徒学于师,但师徒之间学术观点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到这种“学”,反而会促进这种“学”。

  关于大黄附子汤方证

  大黄附子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证在日本人所著《皇汉医学》中归属于阳明病。冯世纶认为,归属于太阴病较为合适。因论中明言“以温药下之”,方中组成也以温性药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为主,寒性药只用大黄三两。后世医家多将本方作为治疗宜泻下而寒实的代表方剂。而冯世纶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又将该方用于疼痛部位固定而偏一侧者,即寒凝瘀滞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用之均验。”《皇汉医学》中引用《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也有类似论述:“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亦宜用之。”并进一步论述:“盖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尝见北京中医医院张广中博士用该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者,屡效,亦取其偏侧痛。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辨证着眼点在于疼痛,部位固定,断为瘀滞,而未见可下之阳明证,即辨为桂枝茯苓丸证。冯世纶经验:“凡用瘀血引起的胸腹疼痛,痛有定处,不宜桃核承气汤攻下者,大多宜本方。”首诊着眼于偏侧胸腹痛,结合病久,不喜饮,大便不干,辨为太阴病之大黄附子汤证。二诊疼痛大减,且见口苦,虚证不显,故辨为少阳病之大柴胡汤证。因大便不结,故去方中大黄。从附子、细辛得效而易以柴胡、黄芩,足见辨证论治之灵活性。前后2诊,取用3方,药进13剂,4年病症得愈,皆得力于经方方证对应。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四)

郁证病在三阳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纪某,女,41岁。2010年3月18日初诊。

  半年前因家庭变故起病,胁痛胸闷,心烦失眠,周身不适。就诊于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口服中药及中成药,无明显疗效。刻下症见:两胁不舒,右胁胀痛明显,胸闷不舒,腰酸腰痛,时有头痛,心烦急躁,睡眠欠佳,口苦咽干,纳食无味,大便偏干。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甘草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茯苓12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2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0日二诊:诸症好转,大便转畅,胁痛、胸满、烦躁减轻,口不苦。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证。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桂枝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7日三诊:诸症持续好转,睡眠基本正常,烦躁、胸满闷俱不明显,仍感两胁及腰部不适,晚上有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大小便正常,手足温。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 会

  对“辨证论治”的思考

  本案患者西医检查、诊断几乎“无病”,治疗只能采用“对症疗法”和“安慰疗法”。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类患者的病痛是非常明显的,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并且,这一类患者在患病人群中是占有相当比例的。而根据症状,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正如本案,仅用3诊,服药16剂,即告痊愈。

  从本案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医治疗的着眼点并不像西医治疗针对具体病灶和靶点,而是着眼于整个患病机体,针对患病机体所出现的症状进行干预与调整。以计算机作类比,计算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是可视的、可更换的,而软件系统是不可视的。人体也由类似“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并且远比计算机复杂。伴随着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人体的硬件系统逐渐被医学揭去了神秘面纱,甚至于大部分都可以做到“可视”、“可更换”。但人体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软件系统病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硬件系统,甚至超出了医学研究者们的想象。当我们困惑于无法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解读中医时,蓦然回首,我们会诧异于中医的谛造者和传承者们,以其高超的智慧,创造并且丰富了一系列认识和干预(治疗)人体软件系统病变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辨证论治。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大柴胡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予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又见于第136条和165条。一般认为,本方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阳明的作用,用治少阳、阳明合(并)病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对其方解是:“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少阳阳明并病而见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值得一提的是,胡希恕先生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喘,可谓别开一面。

  关于四逆散方证

  四逆散方证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篇中:“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临床使用极广,但多从脏腑辨证使用,常用功效为疏肝和脾、调和气血等。从六经辨证认识,有注家将其作为调和“阴枢”的主方。冯世纶认为,本方证实属少阳病。但何以少阳病方证,条文中冠之以“少阴病”呢?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二是“由于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对本方的使用,可与大柴胡汤证合参:“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胡希恕先生认为,四逆散与大柴胡汤密切相关,四逆散实由大柴胡汤去枳实、大黄、半夏而成。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七情致病,非胀即痛,周身不适,病已半年,如从时方辨证法,可从气滞血瘀入手,施以理气活血之法。经方家也考虑到瘀滞,故用桂枝茯苓丸,但辨瘀、治瘀的前提是辨六经,六经不明,瘀血无从着落。本案首诊,依据口苦、咽干、胸闷、胁痛等表现,辨为少阳病无疑。结合大便偏干,似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但需注意,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也可见大便偏干,并非必合阳明。而脉不浮,不恶寒,辨出太阳病更属无所依据。这时候,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患者语不低,体不弱,无四逆,绝非三阴病。在三阳病中,少阳病症凸显无疑,而诸症表现为上下表里的气血不得流畅,少阳之表即太阳,少阳之里即阳明,在调和中开表通里,三阳并治,不失为调畅气血之佳法。药后显效,也反证辨证无误。方中特意加炙甘草者,重在缓急。二诊症减便畅,故不用大柴胡汤而改用四逆散。女子久病,治疗需要顾及血瘀,故二诊、三诊俱合用当归芍药散。三诊考虑到太阳之表仍然不畅,故取用了柴胡桂枝汤,也反证了首诊辨为太阳的正确性。转自: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84999-1-1.html




上一篇:我的经方实践医案
下一篇:针药(经方)并用治疗颈性眩晕一例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09: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五)

痹痛病在厥阴太阴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戴某,女,76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

  周身关节痛、肌肉痛1年余,经多方诊治不能明确诊断,治疗也无疗效。刻下症见:手指关节痛,腰、背、髋、膝疼痛,四肢肌肉也时有疼痛,时好时差,影响睡眠。伴见口干、四逆、纳差,时有身颤。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茯苓、陈皮、狗脊证。处方:麻黄6克,桂枝10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苍术15克,制附子12克,茯苓12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狗脊15克,陈皮30克,生姜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7日二诊:诸症同前,大便偏干。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三诊:患者自诉第一方无效,而服第二方效果特别好。口干、身痛、身颤、关节痛皆明显减轻。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干姜改为10克,继服7剂。

  2010年3月31日四诊:诸症继续好转,腰背疼痛较显,手足较前温和。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加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7日五诊:周身感觉舒适、轻松许多,关节疼痛已不明显,四逆无,睡眠也明显改善,纳食好,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苍术,加生白术15克,泽泻改为15克,狗脊改为1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4日六诊:诸症俱已,无不适。嘱上方继服7剂,停药。

  体 会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中医学术流派不同,理论体系有别,但对于临证者来说,所处方药疗效的有无及高低,取决于处方所治之证与病人所患之证的吻合程度,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用“君、臣、佐、使”破解麻黄汤的组成,用“三补三泻”解读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但我们发现,能如此熟练解读和掌握方剂的医生,并不全部是临床疗效高的医生。为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作这么一个比喻:用药如用兵,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包括“战略部署”和“短兵相接”,我们所学的所有中医理论储备都是为战略部署服务的,真正短兵相接是处方纸上的方证对应,而最终成败见分晓的也正是短兵相接。正如本案,初诊辨证似也正确,但方证不合,则无效。转而二诊方证相合,取效明显。个中差别,需临证者勤学苦思,另加“慧然独悟”。

  关于辨方证,胡希恕先生从临床角度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于此基础上,亦确可制定施治的准则,有如上述,不过若说临证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何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是辨六经八纲,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以辨方证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一般特征外,还要细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这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对于本方证的解读,传统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认为证属少阳而见脾虚、津伤者,或证属少阳而见太阴虚寒者,或证属肝胆郁热而见脾虚、脾寒者,等等。而冯世纶在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先生学说过程中,反复研读《伤寒论》第147条和148条,结合临证实践,明确提出本方证属厥阴病而非少阳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诸家认为,本方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看法是一致的,但历来受以《内经》释《伤寒》的影响,总认为半表半里为少阳,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代表,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故认为仍属少阳,其原因是六经的实质不明。当知《伤寒论》的六经不是《内经》的脏腑经络,而是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形成的六经,在半表半里病位有阳证、阴证,阳证为少阳病,阴证为厥阴病。”“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大眼目,同时提示后人,小柴胡汤重在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祛半表半里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冯世纶常用方之一,诸病表现为寒热错杂之厥阴病者,多有用本方的机会。冯世纶临证辨本方证着眼的要点是上有口干(或口苦),下有便干,外有四逆。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如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本方证当有脾虚、脾寒(或太阴虚寒),其用方重要指征之一就是便溏。但冯世纶依八纲释六经,认为本方证当有便干,即148条所说“阳微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指出:“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高龄,久病,体弱,四逆,纳差,辨为里虚寒之太阴病当属合理,结合痹痛,辨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但用药1周无效,反证辨方证有误。二诊着眼于口干、便干、四逆,辨为厥阴、太阴合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合当归芍药散证,方证相对,取得佳效。连续5诊,主证、主方不变,只在用量、用药上微调,终收全功。冯世纶在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每每合用当归芍药散,问及原因,冯世纶的答复是:本方证多有血虚水盛。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六)

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王某,女,47岁。2010年4月21日初诊。

  近2月来面部起斑,左侧乳房胀痛不舒,周身酸困乏力,脘腹时有胀气。纳食尚可,大便偏稀,小便较频,口干不喜饮,双目干涩,睡眠尚可,无四逆。停经2年。舌苔白润,脉细。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去泽泻加红花方证。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红花1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8日二诊: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患者用“特明显”三字形容),胃脘无不适,尚有腹胀(患者说“胀气往下走”),周身仍困乏,腰部尤甚,口干不喜饮。舌苔白润,脉细。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狗脊方证。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0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泽泻12克,炮姜6克,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5日三诊:周身轻松许多,精神明显好转,左乳已无不适,脘腹已无胀气,尿频已无,面色明显润泽,斑色变淡,腰酸、双下肢沉困乏力尚明显,口干不喜饮。舌苔白,脉细。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红花方证。处方:柴胡12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红花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2日四诊:面斑基本消退,腰无不适,双下肢尚沉困。舌苔白,脉沉细。上方干姜改为10克,苍术改为15克,泽泻改为18克,茯苓改为15克,去红花,加狗脊15克。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 会

  内分泌失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临床见症也较复杂。本案患者女性,年届“七七”,月经闭止,面斑,乳胀,周身不适,当属“内分泌失调”无疑。中医对这类患者的诊治,多从肾虚、肝郁入手,补肾疏肝,和阴阳,调气血。冯世纶老师临证,直接从六经、方证入手,取用经方治疗,每取捷效。

  对辨六经、辨方证的再思考

  先辨六经所属,再辨具体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简捷明了,非常便于临证学习和使用。如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可辨为太阳病。再审无汗、脉紧,即可辨为麻黄汤方证,处以麻黄汤治疗即可。如见“脉微细,但欲寐”,即可辨为少阴病。再审“反发热”,即可辨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即可。六经辨证原本应该是这样朴素、简单、易学,并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

  当然,上述仅仅是就六经辨证的入门而言。如果据此认为辨六经、辨方证极其容易,人人都可忝列仲景门墙、登堂入室的话,也是不对的。临证时,患者有单患某一经某一方证者,辨治较易。但更多的情况是,患者所患病证多经复合,且兼夹水饮、瘀滞等,所表现六经与方证极不典型。此时,需医者依据各种征象斟酌权衡,或先辨六经再推导方证,或先辨方证再推导六经,或在可疑方证间权衡取舍,或取用方药试治以测六经、方证。书中皆言规矩,临证全在活法,这大概就与叶天士所言“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珠走盘耳”相去不远了。

  如本案中,冯世纶老师在辨证时也反复推敲:二诊时,辨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当无口干。而面斑、有瘀滞、见口干,常见阳明病之大黄   虫丸方证。结合其他见症权衡,辨为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用药后取得显效,反证辨证正确。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时方每可取用逍遥散加减,也可有效,案中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实已含逍遥散在内。但用方思路不同,指导理论不同,所处方药及接方、转方也就大不相同。本案连续四诊,每诊皆有显效,服药28剂而收全功,确可体现经方之捷效。

  本案六经、方证复合,辨证有一定难度。初诊腹胀、便稀,可辨为太阴病。周身酸困,面部起斑,考虑太阳病有瘀滞。口干、目涩、乳房胀痛,考虑有少阳病。三病同治,服药有效,反证辨证正确。二诊处方适当减少祛瘀之力,增加温运太阴之力。三诊、四诊以腰酸、双下肢沉困乏力为明显,易辨为太阴病之甘姜苓术汤方证。但仍有口干,又非太阴病可解释。结合口干、脉细,辨为厥阴、太阴合病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方证,尽管证据略显不足,但药后显效,反证六经、方证辨别无误。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七)

经方治疗紫癜性肾炎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孙立彬 北京孔伯华医馆





  于某,男,7岁。2009年6月7日初诊。

  患儿于2008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胃肠炎”,经治疗好转。随后出现膝痛,同时双下肢出现紫癜,当地医院化验尿蛋白(++),尿潜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经抗过敏、抗炎治疗半年余,无好转。诊见:“满月脸”,精神疲惫,双下肢紫癜,咽痛,口干,便秘。舌质淡,舌苔腻,脉沉。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越婢加术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白茅根方证。处方:麻黄10克,苍术18克,炙甘草6克,白茅根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6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4剂,水煎服。

  2009年6月23日二诊:精神明显好转,紫癜消退大半,咽痛减,仍口干、便秘。舌质淡,舌苔腻,脉沉。化验尿蛋白(+),尿潜血(++)。上方稍作调整,处方:麻黄6克,生白术18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0克,当归6克,白茅根10克,生石膏3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14剂,水煎服。

  2009年7月19日三诊:上方服21剂,“满月脸”已无,精神进一步好转,双下肢紫癜消失,仍口干、便秘。舌质淡,舌苔腻,脉沉。化验尿蛋白(-),尿潜血(++)。上方加清半夏15克,生薏苡仁18克,苍术12克。21剂,水煎服。

  2009年8月9日四诊:诸症俱失,患儿无不适。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化验尿蛋白(-),尿潜血(++)。处方:麻黄6克,白茅根10克,生白术18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0克,当归6克,生石膏3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30剂,水煎服。

  2009年9月17日五诊:患儿无不适,近1周2次化验均为尿蛋白(-),尿潜血(-)。嘱用白茅根、芦根适量泡水代茶饮1月,停药。

  半年后随访,患儿体健。

  体 会

  对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时医习用祛风脱敏药合解毒凉血活血药。本案中,冯世纶老师恪守方证对应,应用经方成功治愈。

  关于越婢加术汤方证

  越婢加术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5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第25条又说:“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上两条明言越婢加术汤主治里水、脉沉,与越婢汤主治风水、脉浮有表里之别,关键在于加术与不加术。经方用药之讲究于此可见一斑。

  原方中术用白术。冯世纶老师临证,大便偏干者取用生白术,大便不干者取用苍术。

  越婢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皆用到麻黄和石膏,区别在于一方用到生姜、大枣,而一方用到杏仁。用杏仁偏于治喘,用姜、枣偏于逐水。今人多有善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而不善用越婢汤者,盖与用药不精不无关系。

  方书多认为生石膏为治阳明病主药,阳明病当见口渴,于是部分学者对越婢汤证和越婢加术汤证中是否有口渴提出争议。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其实石膏所除之热并不一定渴,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若是真大渴思饮,这是津液大伤的证候,须合用人参方能有济。”笔者读《张氏医通》一书时见有如下论述,录此可供合参:“或问表无大热,何得轻用麻黄?内无烦渴,何得轻用石膏?盖恶寒身肿自汗浑是湿气郁著,非风以播之,不能解散,麻黄在寒伤营剂中,则为正治;在开痹湿门中,则为导引。石膏在白虎汤中,则为正治;在越婢、青龙、续命方中,则为导引。不可以此碍彼也。”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初诊,咽痛、口干、便秘,可辨为阳明病。精神疲惫、舌质淡、舌苔腻、脉沉,可辨为太阴病。“满月脸”,结合皮下紫癜,考虑为水湿在外夹瘀,有太阳“不开”。二诊,药已见效,故减小解表利湿“开太阳”之力;咽痛减而便秘不减,考虑便秘属太阴病而非阳明病,故改用生白术温中生津运太阴以通便。三诊,舌苔腻不减,故加强祛湿化饮之力。四诊,舌苔腻已减,仍守二诊处方。五诊,药茶善后,防死灰复燃。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八)

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赵某,男,57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1年余,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口干喜饮,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无四逆。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汤合《外台》茯苓饮加乌贼骨、浙贝母方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乌贼骨10克,浙贝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诊:药后心下痞满、吞酸、嗳气减轻。上方去浙贝母,加砂仁6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诊:诸症进一步减轻,纳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去乌贼骨,7剂,水煎服。

  上方服14剂,纳食好,诸症俱已,无不适,停药。

  体 会

  心下痞满,多因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中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伤寒论》诸泻心汤为治疗心下痞的常用方。而《外台》茯苓饮方,多为时医所不习用。

  关于《外台》茯苓饮方证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结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为太阴病之《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方证。方中白术改用苍术,意在祛湿化饮。陈皮用30克,清半夏用15克,为冯世纶老师在本方中的常用剂量。除上述诸症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结合嗳气,脉中见弦,考虑有半表半里之少阳郁热,故合用小柴胡汤和解清热。吞酸明显,加用时方“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意在制酸以治标。随着症状缓减,渐减治标之药,加用温运太阴之砂仁。方证相合,服药28剂而收全功。转自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84999-1-1.html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09: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世纶临证实录(十九)

水疝病在太阳太阴阳明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胡某,男,6岁。2010年4月19日初诊。

  患儿2年前因阴囊偏坠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家长求助于中医治疗。诊见:水疝,盗汗,口干,晨起咽干,大便干结,四逆,面白。易反复“感冒”。舌苔白,根腻,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蜘蛛散合赤小豆当归散加细辛、泽泻方证。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龙骨、牡蛎各15克,细辛6克,地龙10克,泽泻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6日二诊:药后水疝好转,大便畅利,每日1行(家长用“非常好”描述),尚有盗汗、口干。舌苔白,根腻,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桂枝龙骨牡蛎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细辛方证。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龙骨、牡蛎各15克,细辛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3日三诊:盗汗减轻,大便偏干,阴囊无不适,尚有口干。舌苔白润,脉细滑。辨六经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蜘蛛散合赤小豆当归散加细辛方证。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龙骨、牡蛎各15克,地龙10克,细辛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四诊:近3周睾丸未见偏坠,近几天参加幼儿园表演活动,活动量较大,也未见偏坠。纳食好,大便调,仍时有盗汗。初诊方加酸枣仁12克,7剂,水煎服。

  体 会

  水疝,相当于“睾丸鞘膜积液”、“阴囊水肿”等病,一般认为多因水饮停滞或湿热下注所致,经方五苓散为治疗常用选方。而在冯世纶老师的临证中,用方的唯一原则是方与证合,没有固定的“一般”和“常用”等概念。

  关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临床上,本方多用于以心悸、心烦、恐惧等为主要表现,证属外有寒、内有热有饮者。

  本方与桂枝龙骨牡蛎汤都可用于治疗心悸、心烦等,但后方适应证多有明显营卫不和表现。

  关于蜘蛛散方证

  蜘蛛散方证方书很少提及,见于《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第4条:“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方由蜘蛛(熬焦)十四枚,桂枝半两组成,散服。古书中记录蜘蛛有治疗疝气之特能,如《名医别录》谓:“蜘蛛主大人小儿颓。”现药房中多不备蜘蛛,致使该方无法使用。冯世纶老师在本案中试以地龙代之,取效倒也快捷。不过,个案似不足以说明问题,需临证继续观察。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初诊,初步考虑水疝因于内饮,四逆因于外寒。关于盗汗,冯世纶老师认为应参考《伤寒论》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即经方所见盗汗多是外邪里热的太阳、阳明合病。故该患儿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尽管患儿没有表现出心悸、心烦等,仍借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赤小豆当归散治疗外有寒、内有热有饮者,同时合用治疝之蜘蛛散。加细辛、泽泻以加强祛饮之力。上有口干,下有便干,但患儿面白、四逆,故未考虑阳明热结而用下法。二诊时见大便畅行,反证此大便干结为外寒内饮所致,非阳明热结。二诊考虑到盗汗明显,故以桂枝龙骨牡蛎汤易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意在加强和营卫、止汗之功。三诊时,见盗汗减轻,仍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外寒内饮,处方仍用初诊方,细辛加量,同时去掉泽泻,意在加强温化寒饮之力。

  另外,关于细辛用量,冯世纶老师认为“细辛不过钱”之说不符合临床。本案患儿年仅6岁,三诊时细辛用至10克,且药物只煎15分钟,并未见任何不适。


冯世纶临证实录(二十)

经方治疗外邪里饮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陈某,男,81岁。2010年3月8日初诊。

  近4~5个月来痰多色白。晨起颜面浮肿,午后双下肢浮肿。便秘,每日坐浴2次方可便出少许。纳食尚可,口干不喜饮,出汗不多,夜尿3~4次。血常规、尿常规、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3年前曾行“肝移植手术”。舌苔厚腻,脉沉弦滑。辨六经属太阴、太阳合病,辨方证属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枇杷叶、生薏苡仁方证。处方: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炒杏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薏苡仁18克,炙枇杷叶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5日二诊:口干已,余症同前。辨六经属太阴、太阳合病,辨方证属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生白术方证。处方:茯苓15克,干姜10克,五味子15克,细辛10,清半夏15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白术3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2日三诊:白痰减少,颜面浮肿减轻,患者高兴地说:“有点乐观。”近4天头痛,有微汗出,口不干。舌苔腻,脉沉弦。考虑头痛、汗出为新出现之太阳病,上方加桂枝10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9日四诊:患者高兴地说:“加一味药头就不疼了,佩服大夫。”便秘缓减不满意。上方去桂枝,加枳实10克,14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2日五诊:诸症继续好转,咽部常觉不利,有痰黏感。舌苔白,脉沉弦。上方加橘红10克,细辛增至15克,14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6日六诊:诸症俱明显缓解,白痰尚有少许,每日坐浴1次可保证大便每日1次,口不干。舌苔白,脉沉弦。上方加厚朴10克,14剂,水煎服。

  体 会

  关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本条承接前面的第36~38条而言,第36条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外寒里饮、咳逆上气者;第37条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太阴寒饮、咳嗽胸满者;第38条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治疗太阴寒饮、饮甚呕逆者;而本条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太阴、太阳合病而见饮甚浮肿者。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杏仁非为治咳而设,而是针对“形肿”以代麻黄之用。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应用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相似,而以见头面、四肢浮肿为辨证要点。”

  笔者在读清代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时,注意到书中治疗咳嗽只有一证一方:“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姜苓五味细辛汤即本方去杏仁而成。尽管是依《内经》从脏腑作解,但治咳独取该方,值得体会。

  关于生白术

  生白术通便,方书中每有论及。冯世纶老师从《伤寒论》第28条和第174条中悟出,白术不但有利水作用,而且有温胃生津作用。凡由里虚寒所致大便硬结、大便不爽者,需要用生白术通过温胃生津液以治疗。本案从二诊开始重用生白术30克,即一以取其利水治饮之功,二以取其生津通便之能。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高龄,大病术后,脉沉,不喜饮,辨为里虚寒之太阴病。初诊着眼于痰多,辨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次诊着眼于痰多伴颜面、下肢浮肿,辨为外邪里饮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同时注意到太阴便秘,重用生白术。三诊诸症明显减轻,提示二诊方证辨识正确。但增头痛、汗出,考虑有新合并之太阳表证。此时需注意两点:在太阴里虚寒基础上,较易出现新的太阳表证,此其一;其二是在太阴里虚寒基础上出现太阳表证,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辨或忽视。正如本案,如果忽视“微汗出”,单就新增之头痛,极易误辨为药物过热所致“上火”。辨出合并太阳,治疗上可以改弦易辙,先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之表,表解后复治太阴之里。冯世纶老师在本案中,仍以前方治太阴为主,只是加一味桂枝,加重治太阳之力,从疗效看,较先表后里为优。四诊表解,故去桂枝;里滞,故加枳实。五诊痰饮较显,加重化痰去饮之力。六诊仍考虑到里气壅滞,故加用厚朴与枳实相配,导气疏滞。

  本案辨六经较为简单,始终属太阴、太阳合病。但对方证的辨识有一定难度,这其中包括对方剂的选用、对药物的加减以及对方中每味药物剂量的把握,转自: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84999-1-1.html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78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1-12-7 11: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受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06

积分

20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三人行 必有我师

Rank: 5Rank: 5

积分
3306
发表于 2011-12-7 11: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2805

积分

118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805
发表于 2011-12-7 15: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虽从中医药报看过,很值得收藏,冯老的书必看。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发表于 2011-12-7 17: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案“冯世纶临证实录(二十)

经方治疗外邪里饮”该案---------------用真武汤是否更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958

积分

174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58
发表于 2011-12-7 2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94

积分

525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94
发表于 2011-12-7 2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34

积分

336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34
发表于 2011-12-8 0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一般的长篇大论俺都是粗览,但这篇看得很细,深受益,俺多次受益于冯师,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7

积分

101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27
发表于 2011-12-8 08: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4

积分

52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4
QQ
发表于 2011-12-9 21: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现收藏,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1-12-10 13: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了!先收藏,再细毒。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9

积分

109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9
发表于 2011-12-31 19: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案,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7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27
发表于 2012-1-14 13: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再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1

积分

37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1
发表于 2012-2-26 0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受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3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3-14 16: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案,顶一个,慢慢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3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9-23 10: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积分

5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12-10-17 0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3

积分

117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63
发表于 2012-10-17 1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入囊中,谢谢啦!
君子致中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8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0-17 19: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是证方对应,适当化裁,觉辨证不当,主证未能抓准,感觉未得伤寒真解,由于盛名之下,患者量大,偶有疗效,不足为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4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2-10-17 2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哈哈[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58

积分

3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58
发表于 2017-3-6 22: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爱看医案,尤其是分析的文章,很收益,遗憾是有点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87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7-4-19 08: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冯世纶教授经方临证实录(精华版)

谢谢黎老师,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5 05:56 , Processed in 0.2951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