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1412|回复: 28

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连载(已结束)

[复制链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发表于 2010-10-21 19: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本贴连载了杨麦青先生《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伤寒部分,金匮部分图表较多,请下载pdf文档阅读。
2.所有内容除图表外均为手工输入,若有错误请发站内消息,谢谢。
3.杨麦青先生《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pdf电子版已由方行知先生提供,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124707.html 可下载。
4.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研究,决定了任一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这是杨麦青先生给予我的启迪所在。



目录
(1楼)华盖难灰壮士心(序)by孟庆云
(2楼)自序
作者传略(另开贴)

上篇·伤寒
(3楼)第一章 伤寒杂病相关论
(4楼)第二章 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5楼)第三章《伤寒论》六病传经现代医学阐释
(6楼)第四章 伤寒传经图解
(7楼)第五章 伤寒传经实质现代医学图释
(8楼)第六章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三重证据法”
(9楼)第七章 《伤寒论》文献学与临床研究
(10楼)第八章 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的浅识
(11楼)第九章 浅析医经、经方中脏腑概念的差异
(12楼)第十章 浅议“医源于易”或源于其他
(13楼)第十一章 《伤寒论》证候实质探析
(14楼)第十二章 试论《伤寒论》软件逻辑运算结构
(15楼)第十三章 《伤寒论》软件数学逻辑算法探讨
(16楼)第十四章《伤寒论》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辩的终结
(17楼)第十五章 应用《伤寒论》法治疗“非典”的刍议
(18楼)第十六章 寒温统一辩“非典”
(19楼)第十七章 应用仲景学说治疗艾滋病的刍议

至十七章,《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伤寒部分已连载完,由于打字进度较慢,且金匮部分图表较多,故已将全书扫描,制作为pdf格式,提供给大家下载。本连载停止。欢迎大家就杨麦青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讨论、乃至争鸣。谢谢。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陈会心医案》三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IE20oxIJAJSBrJ5K67p9A
提取码:1moa




上一篇:杨麦青著——《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
下一篇:伤寒杂病论类方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盖难灰壮士心

    有志于仲景之学的杨麦青教授,可堪比《水浒传》中的王进教头,是一个无表现人物。令人欣喜的是他在79岁时出版的这部《伤寒金匮教学文集》,这是“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宋应星语)的教学讲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先生曾著《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一书,之后又发表一些论文,并几次被邀到大洋彼岸,为洛杉矶中国国际医科大学中医系教授讲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课程。今日此讲稿以文集形式正式刊出,是先生50年来学用仲景书的总结,也堪为他学术之“心史”,正是“山自寂寞花自开”

    中医人学常说,学伤寒(包括《金匮要略》)三难:认证难,明理难,用好难。仲景书传1800年以来,历程至繁至久,但还是解之不详,讲之不尽,当代医生对诸如结胸、奔豚、蓄血、热入血室、少腹急结、支饮、脏厥等病证体征,并非都有体验。清代章学诚说:“非识无以断其义”,没有见识过的病证,自然就不知条文的义蕴了,还谈什么“读无字处”。这一点,古代注家就有知难而默(张介宾语)和“以经解经”(陆士谔语)的情形。在当代,用古人的话注解古书者也大有人在,难以使人昭昭。诠注之多也为学习理论带来困难。有初步统计,自唐宋以来,有《伤寒论》注家753家,专著1601种,《金匮要略》150家,专著195种(四川省中医学会),注家们从理论到版本章句堆垛又各说齐陈。清末民初的经方家恽毓鼎指出“注家以后世浅冗文法读《伤寒》,不曰文义不贯,即曰中有遗脱,臆争臆改,可谓胆大心粗”(《恽毓鼎澄斋日记》)。对此,有学者所幸说,读《伤寒论》不要注家,应读白文本。《尚书》有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其“行之惟艰”一语,真是提前道出了《伤寒论》中那些经方峻剂使用的要害。如陷胸、抵挡之辈,因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对剂量和服药间隔要求甚严,需医生监护服药。愈是治大病的经方愈难用,用得准确力挽沉疴,用方不当铸成事故。对此,麦青先生说:“学用这些方剂得手把手教”。历代经方用得好者皆成上工大家。自清末以降,使用经方有逐渐边缘化的倾向。当年慈禧太后患痢疾,御医辨得乌梅丸证,却不敢投用而致死。还有“经济效益”方面的原因,经方的小方不如开大方受要点的欢迎。例如号为大鹤山人的经方家邓文焯,晚年在苏州行医,门可罗雀。时至今日,咋城市医院,连古代常用的十枣汤也不轻易使用了。倒是在基层医院,乡村医院,经方峻剂用地较多,令人有礼失求诸野之企望。这也包括经方之学在国外的发展。值经方传承困难,呼唤通达著作之际,麦青先生托出了这部教学文集,可谓应时而出。
 
    对于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从学养和经历来看,杨麦青先生可堪受天降之大任。先生读中学时代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作诗填词风韵独有。1945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46年转入中国医科大学21期。毕业后一直在传染病一线工作。那个时代,在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疾病谱上,传染病都是居于第一位的,这使他“博涉识病”。1956年他开始学习中医,继后拜沈阳著名中医陈会心为师,并共同合作取得许多重大成绩。这位陈会心先生曾为中医留下许多令人叫绝的验案和诊治轶闻。而陈会心的老师则是被称为“北霸天”的窦有亭。民国时代他领衔北方的伤寒学派,与南方张骧云相呼应。在60年代初,东北沈阳的医务界,在卫生部中医司长吕炳奎的倡导下,对如何治疗急性传染病进行过一场“华山论剑”。治传染病的专家们据用药分成伤寒方剂组、温病方剂组和西药抗生素组,其治疗结果三组疗效不相上下,单独比较伤寒方剂组与温病方剂组的治愈率并无显著差异,只是用伤寒方剂组的疗程少2-3天。陈会心和杨麦青参加的是伤寒方剂组。麦青先生用《伤寒论》方治疗麻疹、菌痢、婴幼儿腹泻、再障、白血病等,还以六经辨证抢救中毒性休克和心力衰竭。他以传染病的病期象对照六经辨证,提出了伤寒六经和传经的假说,由此开始了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系统理论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


    在这部教学文集中,初传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论和用方等基本功外,也展现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创辟胜解之处,我概括为“通、实用、现代意识”七个字。
学术贵“通”,知理则通,不知理则隔。梁启超1911年在《学与术》的一篇文章中称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实用者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既是学也是术,得通其道理才能致用,仲景学术发展到今天,不仅要“通”古今之恒变,还要“通”中西医学之同异。本书通善之处是能够从传染病演进的全过程解析伤寒六经和传经。麦青先生抢救过很多厥阴病危证,故能有准确的解读。只有那些煮字者或者只坐堂于门诊没接诊过危重症的医生,才能说出“厥阴为杂凑”或“没有厥阴病”之类的话来。明代徐光启非常知道“通”的道理,他以此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医术的传承重在实用。严复说“学主知,术主行。”“行”就是时间,好的、正确的实践才算实用。作为教学的书,作者有实用的东西,才能授人以实用的真知。麦青先生治仲景学术50年,不仅熟谙理法用经方,而且达到了圆通活法创用的境界。当年他用真武汤抢救小儿肺炎心衰,用大承气汤治重症乙脑,用桔梗白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用大馅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呼吸窘皮综合征等,一起辨证准确而疗效卓著。对更复杂者也从善如流,有肺炎合并胸腹水、腹膜炎的患者,辨证为太阳、太阴并病兼有痞症者,用桂枝人参汤三剂后迅速好转治愈。也有因巧妙加减而收功者,如治疗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属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又见有精神障碍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用桃核承气汤只加一味水蛭,4剂而愈。这是我们感到经方解决现代难治病的用场。麦青先生治疗杂病也多有其效,一位老人多年酗酒胃胀痛难受,在某医院以每次300元挂号费诊治3个月,病不见轻反加剧,经麦青先生诊为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1剂就收功。作为临床家,麦青先生没有过多探讨《伤寒论》的版本、错简、注家之类的问题,而是着眼于临床,这也是注重实用的体现。


    现代意识是根据现代的科技环境和要求来探索、开拓、运用仲景理论。中、西两种医学,各具特点,但也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即器以明道”。中医学理论的“形而上者为之道”,是来自“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藏象的原型是脏腑的解剖。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论述的一些病证和症状体征,应该能够从“器”的层面得以诠释。麦青先生正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解剖、微生物、免疫和传染病学等知识,来解读六经病、症候、症状和传经的。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尝试。同时也表明,中西医二者,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并非完全排斥,还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于中医学来说,这些互补内容提高了中医理论的清晰性。麦青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还曾研制了专家系统软件而用于临床,这在文集中有论述。这些内容,都展示了中医学在当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清代吴仪洛在《成方切用·序》中说:“设仲景于今日,将必审机察变,增损无已者。”麦青先生以现代意识的创新丰富了仲景理论,这是顺应中医学发展规律的。

    麦青先生是我经常请教的老师之一,这次出版文集命我为序,我欣喜过望,正好以此表示多年来对我指教的感谢之意。本文的标题——“华盖难灰壮士心”,是先生1982年填《菩萨蛮》词中的首句,读者由此可知先生之“登高能赋”(《毛诗传》)以及其治学,是经历了一次次的煅淬与磨砺,先生以此书奉献给医学界,可谓“传先哲之精髓,启后学之困蒙”,其人生庶几无憾矣。
                                         2006年10月28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

    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东方宝库,而《伤寒论》则是东方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何破译《伤寒论》经方千百年来其效若神的奥秘,使之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乃是弘扬仲景学说洒向病危人群的甘霖。

    半个世纪以来,笔者曾有幸在开创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历史条件下,见危授命,责权一身,于19591月在沈阳市第一医院得到著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的临床教导,应用经方真武汤抢救麻疹肺炎重患成功。乃知西医学习中医极具科学创新的关键意义,遂终生追求这一美好的理念而力求彻悟。

    回首往事,诸多师友,英才凋落,惟有蒋见复女士一枝独秀。她含辛茹苦,历尽艰难,开创了美国唯一的由中国学者创办的中医大学,在海外培育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一片绿洲。

    乌云散去,明月重辉,佳音频传,乃应邀赴美。执教经年,觉有收获。今应中国中医古籍 之约,将教材与有关文章编写成书,不揣浅陋,愿公诸海内,尚祈伤寒学界诸多同道指正。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伤寒、杂病相关论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中:“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洙在馆阁中于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据马继兴氏考证:六朝,陈延之《小品方》中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上述二书应该系早期不完整传本,与其后形成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二书,可能有着渊源关系。

    若非战乱佚失,二书缘分和轮?且其间有若干相关处。如《伤寒论》中有若干杂病:“痞”、“结胸”、“蓄水”、“蓄血”、“热入血室”、“谵语如狂”等;《金匮要略》中有若干《伤寒论》方:痰饮中有十枣汤、大、小青龙汤;黄疸中有茵陈蒿汤等;呕、吐、哕、下利中有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逆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大、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通脉四逆汤等,间或有与《伤寒论》相同条文,又二书卷首皆列辨痉、湿、暍,又作何解?

    故历代有沿清·柯琴之说,倡伤寒、杂病统一论者。柯氏谓:“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正以合中间泾渭之清浊,此扼要法也。”

    虽然如此,伤寒、杂病终是泾渭清浊有别,别在何处?笔者今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试作探测。

    伤寒乃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并可能导致发生急性全身多器官系统改变的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包括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

    杂病则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局限于特定脏腑之感染性疾病和慢性非感染性特定脏腑损害的病理改变过程。

    伤寒传经,病势如流水。其病势来源于“细菌病毒及其产物,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等。”在此等物质的不同浓度、量的作用下,结合机体的不同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不同作用时间,临床就出现了不同时相的病理生理症候群,亦即进入《伤寒论》中六经病。

    1.太阳病:恶寒、发热,细菌内毒素激活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体表微循环收缩,浅则“中风”,深则“伤寒”,视是否影响汗腺分泌而定,“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皆为扩血管调整体表微循环,以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细菌、病毒为外源性致热源,必待体内吞噬细胞合成、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前列腺素、cAMP、单胺等为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方能发热。若病原体毒力甚强,免疫力极度低下,可不发热,迅即发生少阴病。

    2.阳明病:高热、大汗、产热剧增,用白虎汤清里热,知母皂甙元能抑制细胞钠钾泵活性,石膏可降低脑室内Na+/Ca2+比值。高热持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能力减弱,食糜停止,肠内腐败,发酵过程剧增,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并大量繁殖,毒素吸收,出现“熏衣摸床”、“谵语直视”等重笃症状,急用大承气汤荡涤污垢,急下存阴。

    3.少阳病:太阳病邪深入,阳气盛则传入阳明,阳气衰则直中少阴。毒力弱,阳气微,寒热往来,则属少阳。少阳病为细胞吞噬功能相对薄弱,小柴胡汤可改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杀菌能力。

    4.太阴病:呕吐、下利、腹满,消化道功能紊乱,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外合阳明病用桂枝汤;内并少阴者用四逆辈,以抑制肠道过度蠕动,调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5.少阴病: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包括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机体有代偿能力时属“少阴热化”,用四逆散;失代偿期属“少阴寒化”,用四逆辈。实验报道,四逆散能增强心脏功能,具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四逆汤能增强在位和离体心脏之收缩性。

    6.厥阴病:中枢神经系统对细菌、病毒、体内毒性产物之中毒性反应,为中毒-败血-脑症候群。凡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感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意识障碍者属“厥阴气分”,用白虎汤、承气汤或安宫牛黄丸。有瘀点、瘀斑、DIC者属“厥阴血分”,用四逆散或解毒活血汤。厥阴病持续则为“脏厥”,机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杂病连脏,病机终不移。杂病乃指伤寒之外,致病因素明显作用于特定脏腑(器官、系统)所引起之相对局限性的病理过程。其间情况如下:

    1.由微生物病原体直接引起者,如疟疾、肺痿、肺痈、黄疸(有免疫损伤)、呕吐哕、下利(条件致病菌)、蛔虫病等。

    2.由物理因子引起者,如痉、湿、暍等。

    3.来自于自身特定器官疾病,如中风、历节(由免疫介导炎症反应)、血痹、虚劳、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消渴、水气、小便利淋(非感染性)、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等。

    4.情志病,如奔豚、惊悸等。

    5.伤寒未愈夹杂症和后遗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和痰饮咳嗽等。

    6.外科病:疮疡、肠痈、浸淫疮、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等。

    7.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金匮要略》中杂病与特定脏腑损伤相关。

    以肺而论,如“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其病机为“热过于荣”、“热伤血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肺痿用麦门冬汤,肺痈用桔梗汤,不称“少阴热化”,是着眼于杂病连肺之局限性。又如痰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或“咳喘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用大、小青龙汤亦不称太阳病,称溢饮、支饮、亦在着眼连肺之局限性。

    以心而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胸痹治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桂枝枳实生姜汤,乌头赤石脂丸温经扶阳,不称“少阴寒化”,而称胸痹心痛短气亦在连心之局限性。

    以脾胃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此不称太阴病、阳明病,而称腹满,示其局限脾胃。“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不称太阴病、少阴病,以其虚寒在脾胃之局限性。又宿食下之,用大承气汤,不称阳明病者,因不传经,限于脾胃也。

    以肝而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下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用候氏黑散、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不称厥阴病而称中风,乃在连肝之局限性。

    以肾而论,“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用越婢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虽列入太阳病、少阴脉证而称水气病,亦因连肾之局限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理解,脏腑之间内脏活动由神经系统(含植物神经系统、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等)进行整体调节,其间关系,复杂综错。即如下丘脑便不只是单纯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中枢、还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中枢,包括对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等调节。下丘脑还通过植物神经调节周围腺体、内分泌组织,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各种激素,调节人体代谢,籍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平时各种激素在血液中极低,其正常阈值仅数ng/dlpg/dl左右。唯在机体急剧失衡“应急”状态(畏惧、严重焦虑、剧痛、失水、脱水、暴冷暴热以及乏氧窒息等)情况下体内交感-肾上腺系统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超出正常分泌量1000多倍。若合并感染,则迅速启动伤寒传经过程。

    杂病不似伤寒传经,机体多未急剧失衡,体液内环境血液中各种激素含量,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等类血管活性物质多未明显变动,且疾病症状有明显的脏腑局限性。故从临床病理生理症状逆测脏腑生理涵义,则易于理解。如肾虚阳痿、遗尿与生殖、泌尿、内分泌(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低下有关,故“肾”与生殖、泌尿、内分泌系统相对应。脾虚溏泄与消化道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有关,故“脾”与消化系统相对应。但二者均直接影响蛋白质、糖、水盐代谢,从而皆与免疫系统、造血与血液系统、营养代谢系统相关,使其功能难予划分,在认识上遂有“滋阴”、“补土”偏重,后遂剖分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本”,构成“五脏”涵义的基本框架,再从症状逆测“肺”“心”“肝”实质进行划分,加以扩充。如“肺”病咳喘与呼吸道功能障碍有关,故“肺”与呼吸系统对应,“肝”病中风与神经损害有关,故“肝”与神经系统相对应。应脏腑间复杂变化,再加以阴阳、气血、虚实,进行分类补充,演绎成脏腑辨证系统。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相关处,可作如下解释:

    1.伤寒、杂病相重,当急性全身病理生理变化集中于某一脏腑阶段,可与杂病某一脏腑相重,其证治大抵相同。如伤寒、少阴病、感染性休克与杂病、心阳虚衰、心源性休克,同用四逆辈回阳救逆。

    2.伤寒转入杂病,由急性全身性病理生理反应移行于某一特定脏腑,全身症状消失或尚未消失者,与慢性同名病证治相同。如“痞”证(急慢性胃炎)均用泻心汤类,“结胸”(急慢性胸膜炎、心包炎、胸腔积液等)均用陷胸汤类。

    3.横跨伤寒、杂病、如黄疸病:阳明病“谷疸”,茵陈蒿汤证和杂病、“女劳疸”症状虽然相似,而病机迥异,故治则不同。

    4.杂病复感伤寒,先有痼疾,加以卒病。当杂病病人外感时因免疫功能低下,可急剧“传经”、“合病”、“并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5.杂病进入脏厥,杂病中某以特定脏腑功能衰竭,势必波及全身器官、系统变化,进入伤寒、“脏厥”,机体呈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其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以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例,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慾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0.5cm,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欲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2.5cm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2.5g。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1.5cm,脾大0.5cm,血红蛋白7.6g%,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病,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7.5g,白术10g,干姜2.5g,甘草7.5g。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5.2%,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8: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伤寒论》六病传经现代医学阐释

    经方代表作汉·张仲景《伤寒论》,含有丰富的科学内容。今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有关学科,结合中医文献学在临床实验、实验研究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病传经实质进行推导,提供了可实验操作和批判检验的假说,尚希同道指正。 

    《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伤寒可以钤百病,非为一病立法,既非限于临床辨证、类证分门;又非论诸病源候,单纯讨论病机。乃是基于临床经验积累演绎出的临床诊疗逻辑系统。它具有超出现代医学中病理生理学单因素因果实验的优势,对六病传经过程进行客观化、量化的科学检测,将有益于推进中西药学的融合进程。
 
    历代诸家解《伤寒论》皆始自太阳病,因亦从之,然为尊重仲景愿意,悉从原文作解。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中风、伤寒皆是病名。太阳主表,主荣卫。欲识风、寒、荣、卫,应结合条文,须先解脉浮、头痛、体痛、恶风、恶寒、发热恶寒、无热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汗出、无汗等相关病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不同种属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侵入部位、侵入人体数量、作用时间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过程。脉浮为传染性发热第一时相皮肤血管收缩转为舒张时动脉血压的轻度变化,故有脉缓、脉阴阳俱紧等诸般变化,头痛、体痛与致炎因素作用于体液因素中形成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如低浓度的5-羟色胺激肽均有致痛作用;高浓度的FGE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单独致痛。
 
    致病微生物或从呼吸道或从消化道或经虫媒传播侵入,何以皆出现“发热”,“恶寒”等太阳表证?盖因表皮位于皮肤浅层,其下为真皮乳头层,再下为网状层,小汗腺分泌部位位于真皮网状层,汗腺导管蜿蜒上行,其壁与表皮细胞连续。汗腺以细胞方式分泌汗液,中含大量水分和钠、钾、氯、尿素等。表皮与真皮间有立毛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毛竖立。真皮网状层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汗腺、毛囊、神经纤维、环状小体等。浅层仅含有毛细血管。

    一旦病原体侵入,如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ET),首先出现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等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汗腺、立毛肌、皮肤和肌肉血管均受交感神经支配,但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递质却是乙酰胆碱(Ach)。毒素激活一定数量NA使真皮网状层血管收缩,影响汗腺分泌时,则“无汗”;若激活NA量少尚未使毛细血管收缩达到足以影响汗腺分泌,且Ach又促进汗腺分泌,故“汗出”。因皮肤感受器冷点较温点多4-10倍,且立毛肌收缩时竖起,故“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荣行脉中、“荣气和”指真皮网状血管血液运行尚未影响汗腺,“外不谐”指“卫行脉外”,包括浅层血管、立毛肌、小汗腺导管排汗以及NAAch等递质分泌均为恢复正常状态。故用桂枝汤“复发其汗”,扩张体表血管、排汗散热,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令“荣卫和则愈”。

    太阳病“或未发热”,乃因ET分子量大(1000-2000K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须待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EP)后方能引起发热。EP: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TP-1)等。(中性粒细胞产生释放的EP,不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释放EP1%)。因EP分子量小如IL-112-18KD,可通过血脑屏障达到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经中枢介质前列腺素(PGE2)参与,提高脑内Na+/Ca2+比值,引起脑脊液中环磷酸腺苷(cAMP)升高,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便引起“或已发热”的病理生理调节过程。若ET量较小即汗出自愈更不传经。若ET量较大,汗出不解,为ET不断激活产生的EP继续作用于体温中枢,此时骨骼肌血管与皮肤血管舒张,体内产热骤增,汗出水分蒸发,酷热感产生,体表血流量增多,从恶寒时几乎为0到高达循环血量为30%。此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以及“三阳合病”等证。若“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已传入阳明。白虎汤方中石膏可降低Na/Ca2+比值,知母皂甙元能降低钠泵活性,钠泵消耗能量占整个细胞总能量40%-60%,两者相加起重要降热作用。若高热持续,消化道分泌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食物在肠道发酵腐败,细菌大量繁殖且比例变动,肠源性细菌内毒素自肠粘膜入血,遂出现“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的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中硝、黄泻下,可截断肠源性内毒素血证,缓解脑水肿,阻滞脑疝发生。

    阳明为三阴之藩篱,若病原体毒力不足以直中三阴,内传必经阳明,此为传经主要渠道。若细菌、病毒毒力弱,机体免疫力又未能使病原体被消除,则出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少阳证,因毒素激活一定量的NA,作用自主神经使唾液腺分泌黏稠,瞳孔开大肌收缩,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且又出现“痞、痛、利、呕”等消化系统症状。凡外感病不入阳明、三阴者,皆属少阳。故“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因少阳病出现概率甚大,故太阳病条文中多载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证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消化功能障碍。“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指感冒、流感胃肠型;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指肠道致病菌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有较强肠毒素侵入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激活腺苷环化酶活性,使三磷酸腺苷(ATP)变成环磷酸腺苷并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化物,水和碳酸氢盐,造成肠腔水电解质浓度增高,超过肠道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呕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因低渗性脱水,故“自利不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H+增高,抑制Ca2+和心肌细胞肌钙蛋白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故“宜服四逆辈”与少阴寒化同治。

    少阴病是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及其前过程。严重感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在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内毒素起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为微循环障碍和细胞损伤。内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血中儿茶酚胺和细胞损伤。使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明显升高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出现微循环持续痉挛。此外休克时产生其他体液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MDF)及白三烯类(LTs)等也促使血管收缩,其中血管紧张素AT)升压效应比NA10倍,令组织持续缺氧、缺血。而另一些由感染灶释出的扩血管体液因子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类(PGI2)、白细胞介素-1IL-1)、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增多则使血压下降。其中TNF是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性介质,内毒素脂多糖(LPS)脂质A部分与血浆一种急性反应期蛋白-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复合物,诱导巨噬细胞合成TNF可比单纯脂多糖(LPS)诱导高1000倍。TNF属内源性致热源,故持续作用体温中枢,传经为少阴热化证,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如呼吸道感染有咳、喘症状;心血管系统有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等;消化系统出现腹痛、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有心烦、心悸等;泌尿系统出现尿少等。即条文中“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的病理机制。

    休克时单核-巨噬细胞和白细胞激活后,引起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造成细胞膜损伤。而氧自由基灭活NO,又使血管物质减少。由于缺氧无氧代谢,糖酵解供能远比有氧时经三羧酸循环供能少,1分子葡萄糖经酵解只产生2ATP,经三羧酸循环可产生36ATPATP生成不足,细胞膜上的钠泵运转失灵,出现细胞内水肿。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2+减少,细胞外液Ca2+内流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减弱,射血量少,脑缺氧,神情淡漠,传经为少阴寒化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心力衰竭为主者用真武汤;以末梢循环为主者,可选用四逆辈。
[sup]
    某些特定病原体如大量脑膜炎双球菌可损伤血脑屏障由血液或淋巴到达脑脊髓膜,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经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出现头痛、项强、发热、呕吐、烦躁不安、昏迷、痉挛等症状及体征,为温病逆传心包、太阳痉病、太阳或阳明厥阴并病。“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其轻型及小儿高热惊厥,“柔痉”有汗者用栝楼桂枝汤;无汗“刚痉”者用葛根汤;重型热淫阳明“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急下之。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及免疫复合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相继激活凝血、纤溶、激肽、补体系统,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者是名下厥上竭。”此为厥阴血分,用后世方解毒活血汤。若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容易引起DIC,此为少阴厥阴并病,用后世方急救回阳汤。

    若休克晚期、休克合并DIC,由微循环淤滞,进入淤血性缺氧期,全身组织器官细胞因子的释放,使机体相继出现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肺水肿、肺出血、肺不张、肺泡内透明膜形成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肝对毒物及代谢产物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肝功能不全。胃应激性溃疡、肠缺血引起细菌转移和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加重休克。泌尿功能障碍、肾衰竭;免疫系统衰竭,炎症反应无序化使感染难以控制。因休克延续,经少阴传至厥阴不可逆性休克。出现论中:“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本文刊载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年第5期10-11页,2000年2月入选《中华医学研究精览文件库》综合卷上册653页。)

[/sub]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2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伤寒传经图解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22: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伤寒传经实质现代医学图释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9: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三重证据法”

        张仲景《伤寒论》最大的意义与贡献,是他建立了一个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中医学诊疗系统,条文精炼,层次分明,颇蕴有科学内涵。《伤寒论》为临床诊断治疗经典,非是空理空论。今基于临床提出“三重证据法”,相互印证,以阐明其科学性,敬祈同道指正。 

        一、文献学考证与临床研究。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今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汉末至宋,代远年湮,或有错简脱漏,或有后人掺入,如王叔和“伤寒例”即与原论文意相违。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说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自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逐条,字字是法”;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令人困惑,及至八十年代初笔者等参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时,始得豁然开朗。盖其重型、危重型在发病伊始太阳病阶段,每见“蓄血”、“结胸”证,而轻型、中等型则可见“蓄水”、“痞”证。从而联想小儿肺炎、流脑、乙脑早期时可见“刚痉”、“柔痉”;菌痢重型可见厥阴病“霍乱”证;婴幼儿腹泻中度脱水见太阴、少阴、厥阴并病,故太阳病“痉”、“湿”、“暍”列入前,“蓄水”、“蓄血”、“结胸”、“痞症”俱列入太阳篇,厥阴病“霍乱”证列入后,其原论排序合理。若脱离临床,妄自揣摩更易,则有违疾病传经规律。

        二、临床实验与实验医学佐证。

        《伤寒论》六经病证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有效性,是以千百年历代伤寒家传道、授业、解惑,始得相传至今,四十年来由于中西医药结合的进步,已可窥测其科学底蕴。六十年代以来,笔者等在临床实验基础上曾提出了“关于《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对六经病证实质进行推测,认为传经是症候群演变过程;太阳病是发病初期;少阳病为致病因子毒力较微,发热亦微,往来寒热;阳明经证为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道菌群大量繁殖毒素入血引起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少阴病是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厥阴病是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八十年代以来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探索乃至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参照国内外学者有关《伤寒论》方证的实验研究报告,在认识上又得到了新的佐证和补充。
 
        富杭育氏用2.5-10g/Kg桂枝汤口饲大鼠,可令用15%鲜酵母悬液皮下注射引起的发热体温降低,安痛定引起的体温降低加速恢复正常;又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功能亢进,兴奋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减慢,均呈双向调节作用。说明无毒或弱毒引起的发热反应或轻度消化道功能紊乱,均属桂枝汤证范围。从而逆测太阳病相当于发热初期;太阴病经证相当于轻度消化功能紊乱。刘志洁氏等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头桃核承气汤显效诊为“蓄血”者,作出凝血试验检测DIC并作尿素氮及尿量测定,均见有DIC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日本•有地滋氏报道:桃核承气汤对“少腹急结、淤血”者有降低血粘度之效果和改善微循环障碍之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重型,危重型少尿期尿量减少,血压上升合并肺水肿、高血容量综合症者用大陷胸汤凑效。管喜文氏报导:大陷胸汤对大小白鼠有促进利尿和促进尿中Na、K的排泄作用,且有改善中毒性肾衰的作用,从而逆测上证为“结胸”。太阳病不解,转属阳明,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高热持续期。实验用0.9%NaCl溶液给动物做脑室灌流,可使体温上升2℃,若向灌流中添加CaCl2,则可一直上述发热反应。白虎汤中重用石膏,可能降低Na/Ca++比值,细胞内消耗能量最多的是钠泵(Na+K+-ATP酶),有报导知母皂甙元能抑制钠泵活性。田在善氏报导:大承气汤对阳明热结时能使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反应减轻,白细胞升高幅度减少,具有减少肠内细菌内毒素产生和增加机体防卫内毒素的能力。周锡顺氏观察小柴胡汤可改善小白鼠的免疫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推测少阳病是毒轻热微阶段或类型。龚传美氏报导:四逆散对麻醉猫有显著的升压作用;它对心脏泵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延长的最大速度及增加后负荷实现的。吴传康氏报导:四逆汤对实验小白鼠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氧自由基浓度,丙二醛含量和提高心悸SOD 活性,并增加心肌的血液灌流,在保护缺血心肌方面有积极作用。梅国强氏等在进行“六经”病证的实验研究中用水浸猫制作太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证动物模型,根据《伤寒论》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治当回阳救逆宜“四逆汤”的论述,两证治疗组均予桂附理中汤后均治愈;非治疗组均死亡,且由太阴传向少阴。桂附理中汤具降低血液高粘滞的作用,但对正常和低粘滞则无降低作用。又多次放血、冷冻(-12℃~-17℃)方法制作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家兔模型成功。从而推测厥阴病发病机理与血虚、寒凝及微循环障碍有关,若复加感染因素当更可引起厥阴病之发生,以上仅就方证反馈实验,已可知其大略。

        三、数学模型与《伤寒论》软件。

        《伤寒论》之所以能够得到临床实验和实验医学方面的证实,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容反映了外部世界的具体经验事实或客观规律,与数学理论有科学的同一性。有鉴于此,笔者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研制隶属伤寒的各种急性热病数学模型。其特点:

        1、从临床研究出发建立关系模型数据库:经过对特定病种(如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验,归纳分析多病例资料。将《伤寒论》中病、证、症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数据元素,精确为数量化,将数据元素各赋予不同的量值,如太阳病症状和少阴病症状量值不同,再将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测作为数据赋值,参与其中。连接数据并按照一定的关系、作为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贮于数据库中。

        2、在动态程序采用非数值逻辑算法:应用二进制代码逻辑运算,逻辑变量取1和0两个值构成正确的和错误的简单命题,再用逻辑“或”、“与”、“非”将简单命题连在一起,构成复杂命题,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和推理。具体操作上使用“点菜单”方式,输入症状、实验室数据等元素,微机就将这些关系归结为特定的逻辑运算,输出所需要的关系数据。

        综上以《伤寒论》软件再现中医学临床诊疗系统,并获得明确无误的疗效,充分表达了《伤寒论》临床应用的普适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本文发表于1996年10月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的第五届亚细安(东合)中医药学术大会,获“宏才卓识,四海同钦”奖杯。)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0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伤寒论》文献学与临床研究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性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摇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市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以此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4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0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的浅识

    中医基本理论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和《伤寒论》,《汉书·艺文志》将医经、经方同列,其内容结构、风格各异。仲景前当有经方流传如《汤液论》,或为医经家所汲取,结合古代解剖知识给脏腑命名,并对其功能进行逆测,故脏腑寓有病机含义。今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概略印证。 

    《素问》中“心神主明”,指脑;《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脉微细是循环血流量减少,但欲寐是脑缺氧。据杨振平报告:心指心脏泵血功能;心气虚是左心室不同程度减弱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其量化指标为心肌收缩性。 

    《素问》中 “肺藏气”指呼吸道外呼吸通气功能;论中太阳病“咳而微喘”、“咳而胸满”,皆指呼吸道感染症状;“少阴病,息高者,死。”指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王会仍报导:“肺”指呼吸运动调节功能;肺气虚有肺功能损害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素问》中“肝藏血”指造血系统功能;肝阳上亢指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肝郁脾虚指消化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肝阳化风属脑血管疾患。论中厥阴病指细菌、病毒及体内毒性产物引起之中枢神经性反应。赵会芳报导:肝不藏血与肝细胞损害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减退有关;黎杏群报导: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病患者呈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尿儿茶酚胺含量增高。 

    《素问》中脾、胃为“仓廪之本”,指消化、营养、代谢、免疫系统;论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指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金敬善报导:“脾”指消化系统功能;脾气虚可见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论中“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事也。”指阳明腑实证。陈海龙报导:用00鲎试验法测定阳明腑实证患者,血中细菌内毒素含量明显增高。通里攻下可使大量细菌、毒素排除体外,并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素问》中三焦、膀胱“气化”与水代谢,泌尿系统功能有关;论中“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的“蓄血”;“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蓄水”,均指肾泌尿功能有病理异常。石纪才报导:抵当汤主药水蛭有防止初发期急性肾衰作用。 

    《素问》中“肾藏精”指人体内分泌腺中性腺、肾上腺释放功能。沈自尹报导: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功能紊乱,每伴有甲状腺轴或和性腺轴功能异常。 

    机体脏腑功能在生理情况下是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机制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稳定性,其主要方式是脏腑自身调节。如心脏00泵功能调节主要靠心肌收缩能力调节;肺呼吸功能除各级呼吸中枢外最重要反射来自呼吸道和肺所接受刺激和血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脾”中小肠运动、分泌液靠植物神经、肠壁内在神经丛和胃肠激素调节;肾”中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除受神经、神经激素调节外还受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肝”中植物神经对组织器官进行双重支配并受中枢神经调节,小至神经元中也有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递质共存,自行调节。


    在病理状态下一脏可波及数脏,如肺心病可影响循环、消化、泌尿乃至中枢神经系统,是 心、脾、肾、肝皆可为肺金所克,与生克制化不相符合,故五行说终将为科学实验所剥离,脏腑相关含义,亦将渐趋理解。 
                                                       

    运气学说受古代研究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理论,以天干纪气,运气同化,天人相应,阐发气候变化与发病关系。 

    《素问》:“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认定六淫是病因;而《伤寒论》中或作病名如伤寒、中风、中暍、火逆;或作症状,如阳明病“胃中干燥”“口燥渴”等,皆是病因、病机相结合及机体反应性。 

    太阳病伤寒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去甲肾腺素引起体表微循环收缩,出现竖毛肌反应;又抑制乙酰胆碱分泌,并使汗腺分泌管闭塞,故“不出汗而恶寒”。 

    太阳病中风是毒素量小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少,乙酰胆碱分泌未受抑制,皮肤粘膜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强,故 “汗出,恶风”。 

    太阳病中暍即是中暑,在酷暑炎热环境中过量汗分泌,导致失水、失盐、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或未中暑痉挛即“太阳病,发汗太多,致痉。”或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即“太阳中暍者,……其脉弦细,……手足逆冷。” 

    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温病以秋燥名篇,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中少数病人有高热持续、口燥咽干,伤津液,有燥屎的阳明腑实证,故燥与内毒素血症相关。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火指火逆变证,非是六淫之火。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指温病热在气分,郁而化火,甚或气血两藩,入营、入血。营是少阴热化,指病原体直接引起的毒血症;血是厥阴血分,指DIC过程。邓泽明报导:DIC过程中肝细胞线粒体、溶酶体有过氧化损伤,对自由基清除功能下降,导致”热深厥深“中毒性休克。上指外感,未及杂病。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浅析医经、经方中脏腑概念的差异

        《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中医经类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等七家,经方有《汤液经法》等十一家,年堙代远,多已佚失。今所存着,医经有《灵枢》、《素问》、《难经》;经方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今传本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考其大旨,其主要差别为医经倡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且以之附丽于脏腑;《伤寒论》则以六经辨证为某病、某脉证、某方,脏腑指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
 
        细释经文,《素问》中的脏腑,乃是脏象,据象以推理,据理而验证。实质上是来自对临床病象的逆测,划分为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以虚证实,再验证之于临床,如“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此心指同名器官,又“心之合,脉也。”指心血管循环系统。若心衰缺氧,可使神昏,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概念已外延为中枢神经系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指呼吸系统。肺主皮毛,来自对呼吸道感染时发生的恶风、恶寒、寒在皮肤、热在皮肤等症状的逆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指生殖内分泌系统。可由生理性衰老发焦、齿落、骨痿以及虚劳病“阴寒精自出”等病象处测知。“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指运动系统,由脑疾患、抽搐、痉挛等症状测知。


        以脏象为基础,掺入五行生克说建构成医经理论的主体性框架,外应五时五气从病因、病机方面加以附会和补充。如“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天有五行,御五味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生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演进至现代脏腑辨证,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如心虚证(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甲亢性心脏病、贫血、贫血性心脏病、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贫血、贫血性心脏病、肺结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分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证,临床测试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低下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中医辨病辨证,如肝病分:①肝气郁结(神经衰弱、肝胆病乳腺病),②肝郁脾虚(消化道疾病),③肝火上炎(眼病),④肝胆湿热(肝炎、胆囊炎),⑤肝血亏虚(贫血),⑥阳亢化风(颅脑疾患),⑦血虚生风(神经系统疾病),⑧肝肾阴虚(高血压、眼病、神经衰弱)等,显示出症候隐含的多态性和同态性。根据脏腑辨证分型,治疗划分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方剂或药物组合,其中大部分源于经方。

        在脏腑症候实质的实验研究中陈小野氏发现特异性弱这一难以逾越的“障碍”,源于一证隐含的多态性和多证隐含的同态性。如脾虚证上百个指标中相对较高的仅有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和木糖吸收率下降两个,且其阳性结果之间有较大分离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脏腑的实质,此“藏居于内,形见于外”的心肝脾肺肾已不同程度远离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每以非解剖学面貌,表达机体病理变化的被划分。因是来自对病象的逆测,逆测必失真,故脏腑生理功能和证侯,必表现有重叠和阙漏,使脏腑概念、内涵模糊,外延广泛,使脏腑辨证难以有明确的界定和统一的规范。
 
        《伤寒论》条文中脏腑概念确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皆指同名器官或病位。如心阳虚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另条文中:“心中懊侬”、“心烦”、“心动悸”等均指心脏症状;“心下有水气”、“心下痞”、“心下痛”、“心下满”以及结胸证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均指病位。《伤寒论》六经辨证,不以脏腑命名,太阴脾、肺、少阴心、肾、厥阴心包络、肝为后世医家语,原文未载。太阴病转愈辨证中仅有:“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一条,脾指消化道器官。又如伤寒咳喘症状,由浅入深,证之轻者隶属太阳,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重得归属少阴,如“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息高为心衰伴发呼吸衰竭,泛及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但辨证却不言心、肺两脏,又少阴病条文无“肾”字,厥阴病中亦未书“肝”脏。


        与伤寒伴有全身性症状不同,《金匮要略》杂病因局限性病理变化,部分病种以脏腑命名,亦指解剖学同名器官和病位,如肺痿(肺结核)、肺痈(肺脓肿)、肺胀(喘息、肺气肿)等。条文中“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肺痿分型:肺中冷用甘草干姜汤;肺阴虚用麦门冬汤;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肺痈分型:久久吐脓用桔梗汤;喘促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胸中寒者用桔梗白散;胸中热用千金苇茎汤。肺胀分型:喘重,目欲脱状用越婢加半夏汤;有痰饮水邪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等。又如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患)中“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指同名器官心脏,由轻及重,选用栝楼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但亦有时不用脏腑命名而选用病名,如腹满寒疝宿食与“脾”相关而不言脾;中风、半身不遂与“肝”相关而不言肝;虚劳与“肾”(生殖、内分泌)相关不言肾;水气病与“肾”(泌尿系统)相关不言肾、膀胱等。又水气病中心、肝、肺、脾、肾水均指病因、病理部位。

        综上经方在临床辩证和治疗学上除“死”、“不治”等危症未出方外,采取“有是证便用是方”,用之得当,困苏废起。但因师承、传者、受着知识结构、辩证难度大、环境因素以及别派医家影响,若干年间未能占主导地位,甚至被湮没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错误导向中。

        50年代以来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由于中医事业的振兴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使《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实质,得以日益昌明。伤寒六病乃是急性热性病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衰、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等。经实验研究,太阳少阳病阶段体液内环境尚未大变化。阳明经证为机体抗损害反应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属脱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少阴热化为温休克、心衰代偿期;少阴寒化为冷休克、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厥阴气分属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属DIC等。其证实质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通过方证反馈动物实验,能作出可操作性解释。以少阴病为例,龚传美氏报导:“四逆散对麻醉猫有显著的升压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有类似作用。”陈玉生报导:“注射四逆汤可提高大肠杆菌内毒素休克家兔动脉血压,减轻机体代偿性呼吸增快,并使微血管血液流速增快,红细胞电泳速度增快,还能增强在位及离体心脏的收缩性。”

        综上可见,经方颇具客观真实性,而医经脏象理论掺入五行、运气学说更多主观随意性。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脏腑概念与解剖所见不符:“前人创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理论,病本先失。”近代章太炎氏首倡五行无当说:“《素问》、《八十一难》等以五脏附五行,其始盖以物类比况,久治遂若果见其然者,要之借为掩饰,不以典要视之。金元以下弃六朝切实之术,而以五行玄说为本。”“五行之说亦与哲学何与?此为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陆渊雷氏又谓“中医取戾之道,固在医经,不在经方。” 又说:“五行诸说,在所不取,《伤寒论》本少五行诸学,偶有存着,宜置勿论。”60年代许自诚氏著文:“对祖国学上所动用的阴阳五行,只是认识脏腑的生理机能活动的病理变化的一种说理工具,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看来是脏腑学说。”笔者赞同诸家卓见,并认为剥离医经脏象中五行诸说,汲其精华,以经方《伤寒论》为主体,运用现代医学临床实验、实验研究手段,探索伤寒六经与脏腑证侯实质,将有助于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19: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浅议“医源于易”或源于其他

    《易》为群经之首,倡“《易》是医学之源”者古亦有之。近年来在中医学术界兴起之探源热,是旨在把中医学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其理论体系的起源,来寻求其科学理论基础的一种尝试,所以,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中医学之科学性根源究竟来自何处?有学者认为医经代表作《素问》书名,来自《周易·乾凿度》:“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一语,其义或由此。《易》始于太极,而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 ,而后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素问·阴阳离合论》:“天为阳,地为阴”。《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其义理与《易》相似。

    《易·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河图位置:一六北,三八东,二七南,四九西,五十中。奇为阳,偶为阴,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生数为阳,成数为阴,阳生阴成,阴阳互根。其五行数一六水,三八木,二七火,四九金,中间五十为土,流行相生,对待相克。《洛书》与《河图》互为表里,逆克而顺生,《河图》、《洛书》互为经纬。《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春色入通于肝 ……其类草木,……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肺……其类金……其数九……一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其数说六。”乃知《素问》中象、数,出自《河图》。

    张志远氏认为太极图乃根据《易·系辞》所绘,始见于北宋为陈抟遗留,由周濂溪公之于众,是研究《周易》开放系统阴阳统一的直观简表,可称原始生命起源图,在此圆圈之内,蕴藏着自然界生生化化为《素问·六微旨大论·八正神明论·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述诊疗规律,奠定了基石。

    有学者认为《易》为儒家之经典,故应称“医源于儒”或源于阴阳家。盖五行说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卤碱,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曰甘。”《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生成论·宣明五气论》中五行说,均由此义引伸。《五常政大论》有“金曰从革”之《洪范》原文。

    《史记》载阴阳家战国时齐人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倡“五德终始说”劝诫诸候行仁义节俭,当时颇受诸候尊礼。桓宽、王充并以邹衍所言迂怪虚妄,所谓“匹夫而营惑诸候者也。”说他玩弄骗术迷惑诸候。

    吴童氏认为司马迁把邹衍列入孟子荀卿列传,故也是儒者。其“五德终始说”是人类首次企图用一种理论解释历史变革,由于其本身的不科学性和局限性,结果是失败了。汉儒董仲舒建立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用相克解释变革,相生解释禅让,并把儒家的五常与五行相配属,用五行生克解释社会现象,混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界限。《内经》、《难经》等医书承袭了汉儒阴阳五行之理,导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的确立。以后凡具科学性质的医理,不是排除在外,就是改造得面目全非,而被它融合。

    王育学氏认为医缘起于巫。古代的巫与先秦、道家、秦汉方士、东汉之后的道教历史上有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医药学理论与道家理论“道与气”同出一辙,是‘主干’线;儒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次支”。陶宏景整理加工《本草经集注》,启玄子王冰整理次注《素问》,这中医药最古老的书籍,原出自两位道士、“准道士”之手,是历史的玩笑 但却是事实的历史。

    如上所述, “医源于易”或源于其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儒家、阴阳家、道家等之自然哲学、伦理学、宗教、巫术与属 自然科学之现代医学难以接轨,故中医现代化步履维艰。

    姜春华氏在《道家与医家》一文中说道家指老子之道。黄帝之名,《尚书》、《周易》均未提及。黄老之学,盛行于西汉、秦汉之际,黄帝之道家与术士相合,《黄帝内经》中有些篇章是那时的产物,多道家方士之言。方士借黄帝之名,西汉时与儒合而成纬说,东汉时与宗教相凑合,方术与迷信大为发展。并说张仲景不属道家,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但以某药名之。并说晋·葛洪 、梁·陶宏景、唐·王冰和孙思邈皆道家。金·刘河间创心为君火,肾为相火系道家。张洁古立命门说亦道家。明·张景岳引黄庭命门说,赵养葵以两肾间各有一窍主真火 、真水,其命门来源仍属道家。

    田树仁氏从两汉今文、古文经学五脏配五行的变化考证,谓今、古文尚书皆是“心属土”说。汉成帝平和三年诏令刘向校定国家藏书作《叙录》,向卒,子刘欲集成《别录》并删其要为《七略》,刘向、刘歆皆“心属土”说。杨雄在新莽时校书也主张“心属土”说。《灵枢》、《素问》除个别篇章有一条“心属火”主线贯穿始终,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东汉建武二年后。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心属火”是首先由谶纬提出的。医学中,“心属火”,只能是汉为火德,小道服从圣道的产物。

    李伯聪氏考证,扁鹊学派先于黄帝学派,隋、唐之后“岐黄”取代扁鹊成了医宗扁鹊反成了“岐黄”传人。并提出当代的中医史研究是到了推翻千余年来的“伪造史”,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并说第一,中医学派争鸣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医之门户分手金元”第二,中医史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元一脉正统传承”的过程,而是“多元争鸣并进”的过程;第三,深入研究各学派相互关系是一个头等重要的课题,中医史上既有由多元而趋统一的进程,又有由一系而分化的进程。学派演替中常可“后来居上”。

    故并非是《黄帝内经》、《伤寒论》一个学派一脉正统传承的关系,而是先有科学内核的经方,后建立了阴阳五行说等各种理论。

    对此 ,陈小野氏认为中医理论有实证类型与非实证类型,阴阳 、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病因与发病、病机、药物性味归经、药理等在现代已被认为是非实证的。有如下具体特征:

        1.理论形成的非客观性。理论可以不考虑客观实际及逻辑要求而产生,如为理论形式的完美而削足适履,使一年四季变为五季,使脏腑中添了三焦,使肾为两脏变成左肾和右命门 因官方政治原因使“心属土”改“心属火”脏腑五行学说的异类比附等;……

        2.理论阐述的非操作性。没有客观可验性特征及逻辑上无意义的理论可存在。如气的概念从无实体特征描述;……

        3.理论证明的不受检验性。如脏象学说已被明显证明与解剖不符却不被修改或废除;…… 

    等等。并谓实证化是中医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

    笔者认为在中医理论中经方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为实证类型,其具体特征:

        1.《伤寒论》病、证在临床实验、实验研究中可由动物实验与药证反馈中作出操作性解释,如少阴病、少阴寒化证为心血管衰竭综合征,用真武汤显效等。

       2.《伤寒论》条文简练,层次分明,信息传递精确,理论抽象有首尾一贯性,不存在具体概念上的岐义性,可用逻辑算法结构,编制微机系统,实寓有科学内涵。

    综上所述,医经中科学部分只能来自经方故“医源于医”亦即源于自身,其玄学部分,自当别论。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伤寒论》证候实质探析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今析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治伤寒、温病、瘟疫;《金匮》治杂病。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后世医家,莫其伦拟,故欲辨证侯实质,应从伤寒始。

文献学辨析
    明·赵开美《仲景全书》在辨脉法、平脉法……后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均有……病脉证并治标题,《金匮》杂病亦如是。

    故“病”赅括脉、证,“治”属治法、方剂。如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指“头项强痛而恶寒。”再依脉证差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此伤寒、中风、温病、风温等证均系太阳病外证,治法根据传与不传、合病、并病、中见杂病等错综变化选方。常用方即有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小柴胡汤等及其类方。

    条文中病与证同义,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处阳明,少阳、少阴皆称为证,而不称病。又方证亦是证侯。如“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桂枝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此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误下引入太阴,引起下利,喘而汗出等症状;柴胡证为三阳表证,误下仍可用小柴胡汤,如热并阳明,则用大柴胡汤下之。由此观之,论中诸方,皆有证候涵义。

  又如“太阳病,外证未解”,或“表证仍在”,均指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诸证。若“伤寒五六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无表里证,表指太阳、少阳;里指太阴、少阴,故“实”为阳明腑实证,宜急下之。

  又“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实指阳明证。可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伤寒论》中均有所依附而归结于六病。

  原论所载心中、心下、胃中、腹中均指解剖部位。辨脏腑仅太阴篇有“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辨霍乱理中丸证中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对脾肾的病机解释。然则辨证论治词意出自何书?考其本源,乃由原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指変证,若吐证是指烦渴,水入口吐,名曰水逆证的五苓散证;或发汗吐下虚烦的栀子豉汤证;若下仍不解,病反重笃,是大结胸证或寒实结胸证;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小结胸证,分别用大馅胸汤、丸与白散或小陷胸汤。但满不痛者,为痞证,宜半夏泻心汤等。

  综上可见,凡论中病、证、方证均系不同层次证侯,即含义不同的症状群所组成的树状关系结构,其层次关系可归纳为伤寒六病、病中之证、证中指方证,如伤寒、太阳病、结胸证、大馅胸汤证。与之并列者,有痞证、脏结、蓄水、蓄血、火邪、奔豚等证,亦各具相应方证。

  在树状结构中伤寒为根,但六病并非并列,主干为太阳,阳明为主干之延续,少阳、太阳、少阴、厥阴均为太阳病不同阶段分枝,分枝间又互为交叉,有合病、并病、传经、直中、中见杂病等证侯。

  伤寒传经,菌毒并存,实则阳明,虚则少阴,是指传经主要渠道而言。因微生物因子独立与个体抵抗力差异,发病与病程亦不同,其所显现之多种证侯俱列入条文中。随证治之,每能困苏废起,盖因《伤寒论》证侯实质属基本病理生理辩护啊,若从临床实验、实验研究方面加以探索和证实,必将加速中西医学间的融合过程。

  临床治验举隅
  笔者仅举早年治验小儿肺炎医案(摘要)数例,以相探讨。

  【万素莲】女,3岁,1961122日入院。小儿6日前受凉感冒,咳喘,用抗生素后喘轻,仍有时头痛发热,吐蛔虫。查体:精神状态好,体温37.8°C,面红,舌苔黄,脉浮数,心跳有力,口渴身热,大便干燥,诊为肺炎轻型,蛔虫症。投小承气汤一剂:大黄10g,厚朴7.5g,枳实7.5g。服后热退,便稀,但心下胀满,拒食,按条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乃辨为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投半夏、人参、黄芩、黄连、甘草各7.5g,干姜5g,大枣4枚。2剂后治愈。

  【王梅】女,20月,19601218日入院,入院前20天患麻疹肺炎,发烧,腹泻黄色水样便,每天约10次,因咳喘加重,腹泻未愈,明显见瘦,口鼻有流血性分泌物,来院。患儿营养不良,皮肤苍白,弹力减退,有麻疹棕色沉着,口唇干裂,咽充血,两肺水泡音,心音弱浊,肝大3.5cm,剑突下4cm,四肢发凉,诊为支气管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以其吐利发热,脉弱,自利不渴,属太阴。四肢凉,口鼻出血为病传少阴,为太阴少阴并病附子理中汤证。投附子人参各7.5g,白术,甘草各10g,干姜5g,一剂后血止,二剂坐起玩,3日后痊愈。

  【张桂清】女,3岁,196115日入院。1天来四肢发凉,便稀、腹痛、喘促。3提前眼球结膜充血、咳嗽、耳后、枕部见发疹,服表药见皮疹,体温下降,四肢凉来院。查体:发育营养中等,对外界无反应,颜面苍白,鼻扇,口唇发绀,舌绛红色。停诊两肺全部中小水泡音,心音亢进,腹软,肝大2.5cm,病理反射阴性,诊断:麻疹肺炎、心血管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烦躁不宁为疹毒内攻,瘀热在里,故舌绛红,辨为少阴病、少阴热化、四逆散证。投枳实、甘草、白芍各10g,柴胡15g,服后迅速好转,3日后治愈。

  【庄绍红】男,12天,1960123日入院。生后健康,发热3天,咳喘,不吃奶,呻吟,鼻出沫,皮肤、口唇发绀,肺有水泡音,心音浊弱,肝大1cm,体温不升,诊为肺炎重型。入院依新生儿肺炎护理,吸氧、保温、给强心剂、呼吸兴奋剂、抗生素等。至晚全身冰凉,脉微细,指端发绀加重,突然呼吸不整,心律不齐,立即加大吸氧量作人工呼吸,反复抽后缓解。

  以其脉微细,手足厥逆,诊为少阴病、少阴寒化、真武汤证。除西医支持疗法外,用茯苓、白术、白芍各7.5g,干姜3.5g,附子2.5g,水煎成45ml,分3次隔时灌肠。入夜见好,哭声有力,不发绀,小汗出,四肢温,改口服真武汤,4日后治愈。

实验研究报告
  在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病证结合的实验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已有许多报导,今亦略举部分成果,以供参照。

  1.太阳病、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温武兵氏用半夏泻心汤煎液饲禁食小白鼠,并设正常组照,按组别静注新斯的明0.02mg/kg或肾上腺素0.005mg/kg10分钟后口饲印度墨水0.2ml,间隔20分钟初四动物,检查胃肠蠕动功能。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抑制新斯的明所致的肠蠕动亢进;能使受肾上腺素后明显抑制的肠蠕动增强并恢复正常。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小鼠肠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太阴少阴并病、附子理中汤证:梅国强氏用水浸猫造模法研究《伤寒论》太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证两证的疾病动物模型。连续水浸猫8天,每日浸水3-5消失,猫身大部浸水中,隔日喂食令饥饿,制成太阴阳虚证模型;再浸水4天,日浸水2-3小时制成少阴阳虚证模型。

  太阴组用归附理中汤水煎药液注射鲜鱼体内令自然吞食,治疗7天;少阴治疗组增悲量。两组均治愈,体温、肛温、小肠吸收和运动功能等多项观测指标均恢复;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

  3.少阴病、少阴热化、四逆散证:龚传美氏用戊巴比妥(30mg/kg)给10只猫进行静脉麻醉,用多导生理记录及其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后,观察静脉注射四逆散之前与之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四逆散对麻醉猫又显著升压作用,它对心肌泵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延长的最大速度计增加后负荷来实现的,与去甲肾上腺素有类似作用。并认为四逆散证的病理基础多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及心功能不全,多见于休克早期,属少阴热化证。

  4.少阴病、少阴寒化、真武汤证:熊曼琪氏建立了病证结合,充血性心力衰竭少阴病阳虚水停证动物模型,使之既符合少阴病诊断标准,又符合阳虚水停辨证要点,避免了阳性结果与证分离现象,提高了指标的特异性。

  通过给新西兰兔先灌服寒凉药,再结扎冠状动脉逐渐缩窄升主动脉口径的方法,使出现少阴病畏寒、四肢厥冷、水肿的阳虚水停证。运用加味真武汤对该动物模型治疗,具有增加红细胞SOD活性,提高血浆GSH-PX水平,降低血清LPO水平的作用,证明该方药能增强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试论《伤寒论》软件逻辑运算结构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1700余年,近贤叶橘泉氏谓:“中国医籍之最有价值而为近世科学界所推崇者,惟张仲景之伤寒论。”信哉斯言!近年来若干中外医家在临床实验、实验医学研究方面的报到,足证《伤寒论》经方确寓有科学的内涵。

  清·柯琴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便是强调读仲景书要“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不可掺入别派医家论点,使概念混淆产生歧义,才能真正领悟仲景心法,洞察《伤寒论》之精髓处。

  笔者早年从师应用《伤寒论》法治疗急性热性病,投之得当,效如桴鼓;投之不当,变证蜂起。其后在临床实验中验证六经传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若干基本病理过程的因果转化关系相符。近年来与计算机作者共同探索研制中医软件时,乃日益明确《伤寒论》之科学性,在于其结构中寓有数理逻辑基础。

  如论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经“脉浮”概括中风之“脉浮缓”和伤寒之“脉浮紧”。此太阳病与伤寒、中风,便是数据关系中的层次关系结构。太阳病为根元素,伤寒、中风等皆是从属元素。

  又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是中风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诸症状;伤寒则有或未发热者,且有必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等各种症状的不同组合,以示与之相异之处。

  观其方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无汗,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着,麻黄汤主之。”以症状组合与汤证链接,构成根据简化基构造的逻辑诊断树。根据医学知识细释汤证:两证据见头痛、发热、恶风,其差别主在桂枝汤证“汗出”;麻黄汤证“无汗而喘”,且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次级症状。方剂组成中桂枝汤中无麻黄,麻黄汤中有桂枝,乃知中风之重者是伤寒,伤寒之轻者为中风。故不必在风寒上细分,须当在有汗、无汗上着眼,明示证之差别,不在病因,而在病机——机体反应性。

  从现代医学观之,确是如此。伤寒是微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受体引起体表微循环收缩,出现竖毛反应与机体遇寒时生理反应相似。又NE可抑制乙酰胆碱(Ach)分泌,因二者在神经元内递质共存。人体小汗腺的支配神经属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Ach对小汗腺有促进分泌作用。当Ach受抑制,汗腺分泌管鼻塞,故是“不汗出而恶寒”的伤寒症;若侵入人体病毒毒素量小,激活NE亦少,Ach可使皮肤、粘膜血管扩张,促使汗腺分泌增强,便是“汗出、恶风”的中风证。

  见微知著,纵观《伤寒论》中若干条文均是构建在科学内容的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真乃“首尾相顾,鳞甲森然!”故可藉助专家系统,使用知识库、数据库及规定选用知识的策略与方式的控制推理程序,在临床辨证中模拟出伤寒专家的推理过程。

  《伤寒论》系列软件医理设计的特点,首先在于获取知识即辨认特定疾病的传经结构。由于不同病原微生物毒素性质、致病力、入侵门户、特异性定位和受损害脏器之不同,出现不同的机体反应,可从微观辨证入手,归纳临床实验资料,确定其传经范围。制定症状、病名、汤证、中西药物和实验室检查等有关数据,作为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储于数据库中。

  以“冬伤于寒”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含伤感、支气管炎、肺炎等)为例,病程初起多为太阳病中风、伤寒之桂枝汤证、麻杏石甘汤证。病之轻者,仅止少阳,为柴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承气汤证。若体弱抗病能力低下则直中少阴,或为阳邪下陷、少阴热化之四逆散证;或为手足厥冷,少阴寒化之四逆汤证。若腹痛、下利、邪入太阴,则为理中丸证,桂枝人参汤证等证。经实验研究,太阳、少阳病阶段体液内环境尚无大变化。阳明经证为集体抗损害反应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属脱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少阴热化为温休克、心衰代偿期;少阴寒化为冷休克、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厥阴气分属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属DIC等。故在病、证判定中可介入现代医学之实验室指标,对汤证进行量化、数据化,并采用中西药结构,西药入经,随经施治,如强心类药物】抗休克药用少阴病等。

  在动态程度中算法结构使用非数值逻辑运行:

1.  逻辑相加,即逻辑“或”。

  其运算法则是在命题中几个以上数据元素(自定义的)为真,则结果为真。如:

1)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若4,则结果为真。

2)麻黄汤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或恶寒无汗而喘,若5项,则结果为真。

2.  逻辑相乘,即逻辑“与”

1)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⑥发汗,遂漏不止。若出现遂漏亡阳,欲传少阴,则为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桂枝汤证命题为假。

2)麻黄汤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或恶寒无汗而喘脉微细或脉沉。若出现脉沉发热,太少两感则为麻黄附子汤证,原麻黄汤证命题为假。

3.  逻辑否定,即逻辑“非”。

  其运算法则是凡是出现某一特殊单项数据元素,取原逻辑值的负值,则命题被否定。即出现一项《伤寒论》六经分证中阳明腑实证、三阴证数据元素时,则逸出太阳病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证范围。如:

面色苍白面色青紫目直视口唇青舌质绛红舌苔黄厚微喘直视息高面垢多眠睡倦卧四肢拘急抽搐循衣摸床舌卷囊缩谵语郑声汗出如珠汗出而厥烦躁(21)下利清谷(22)脉微细(23)脉细欲绝(24)脉不出(25)手足寒(26)手足厥冷(27)……

  以上凡有一项数据元素出现,则原命题为假。

  除使用逻辑运行外还采取加权求和,阈值运算和正向推理与回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体现《伤寒论》汤证诊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使之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伤寒论》软件数学逻辑算法探讨

   在医学科学领域运用数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是不断公理化的客观真理,可在间接意义上逻辑地服从于人类对客观原则的探索活动。中医学经方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条纹简练,层次分明,方证对应,逻辑严密,包含有实证类型的科学内容,蕴含着与数学理论的客观同一性。探讨如何建立《伤寒论》数学模型及其算法,对促进传统中医向现代化中医转型有非常重要意义。笔者与50年代末曾随沈阳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使用《伤寒论》经方中西医结合救治多种急性热性病(麻疹、肺炎等)重危病人,每能挽危为安。80年代初复用伤寒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亦获显效。后在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科研立项参与研制《伤寒论》系统化软件,其中急性白化病软件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流行性出血热与腹泻软件俱获二等奖,急性呼吸道感染软件获三等奖,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演示,破获赞许。仅将建构数学模型核心的逻辑算法,略作陈述,敬祈先进同道指正。

  一、《伤寒论》逻辑算法特性。

      数学模型的进一步的精细体现为算法,有了算法,才能进行程序设计。DE•克努特(knuth)曾将算法定义为:一个算法,就是一个有求规则的集合,其中的规则规定了一个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此外,还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特性。

1.有穷性:即一个算法必须在执行有穷步之后结束。

2.确定性:即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是确切定义的。

3.输入:要求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的输出。这些输入取自于特定的对象集合,和执行算法最初给出的量。

4.输出:要求一个算法有一个和多个的输出。所谓输出就是同输入有某个特定关系的量。

5.能行性:指这些算法原则上能够精确的进行,人们运作又穷次计算就可完成。

       《伤寒论》的科学内容完全具备了算法所需求的特性。

1.伤寒辩证除条文中“死”、“不治”未处方者外,凡有证则必有方,临证严格要求辨病辨证予知生死。三阳无死症,即使阳明腑实重证,未传少阴厥阴并病,尚可攻下,即如阳明少阴三急下症,用大承气汤尚能夺命,投方必须中证,否则即为判断失误,其传经颇具有穷性和可知性。

2.《伤寒论》病、证、症概念均有确切定义。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根据所列症状及其不同组合,来判定伤寒、中风,各元素概念甚为确切。并无别派医家所用的模糊概念如心火、表阳虚等。更无肝胆湿热、肝风内动等,伴有“肝”概念之歧义性内容。

34.对输入、输出,数据库储蓄的元素(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均取自于特定的对象集合,且赋有算法最初的量值,输入和输出皆有特定关系的量,如舌卷囊缩、手足厥冷指示将发生厥阴病等。

5. 如上所属古代伤寒家临床辨证尚可心算悟出,演进至现代应用多指标临床试验,则更能达到精确水平。

二、《伤寒论》逻辑算法结构。

    经过对特定病种一定数量病例临床试,进行归纳分析资料后确定若干病、证、症基本元素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赋予自定义的量值,以知识库结构方式作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蓄与数据库中。

  在动态程序中应用布尔(Boole)代数,采取二进制代码逻辑运算,逻辑变量取10两个值过程正确和错误的简单命题。再用逻辑“与”、“或”、“非”将简单命题连在一起构成复杂命题,进行以下三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运算,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和推理。

1、逻辑相加、即逻辑“或”。

其运算法则是在命题中几个以上数据元素(自定义的)为真,则结果为真。如:

(1)  桂枝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汗出√④恶风√⑤脉缓,若≥4项,则结果为真。

(2)  麻黄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身痛√④腰痛√⑤骨节疼痛√⑥恶风或恶寒√⑦无汗而喘,若≥5项则结果为真。

2、逻辑相乘,即逻辑“与”。

其运算法则是在命题中若出现一项数据为假,则结果为假。如:

1)桂枝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汗出∧④恶风∧⑤脉缓∧⑥发汗,遂漏不止。若出现遂漏亡阳,欲传少阴,额为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桂枝汤证命题为假。

2)麻黄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身疼√④腰痛√⑤骨节疼痛√⑥恶风或恶寒√⑦无汗而喘脉微细或脉沉。若出现脉沉发热,太少两感则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原麻黄汤证命题为假。

3、逻辑否定,即逻辑“非”。

其运算法则则是凡出现某一种特殊单项数据元素,取原逻辑量的负值,则命题被否定。

即出现一项《伤寒论》六经分证中阳明腑实证、三阴证数据元素时,则逸出太阳病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症范围。

    如:①面色苍白②面色青紫③目直视④口唇青⑤舌质绛红⑥舌苔黄厚⑦微直视⑧息高⑨面垢⑩多眠睡11蜷卧12四肢拘急13抽搐14循衣摸床15舌卷囊缩16谵语17郑声18汗出如珠19汗出而厥20烦躁21下利清谷22脉微细23脉细欲绝24脉不出25手足寒26手足厥冷27

      以上凡有一项数据元素出现,则原命题为假。

      除使用逻辑算法外采用加权求和,或值运算和正向推理与回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体现《伤寒论》汤证诊断的正确性、可靠性,使之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三、《伤寒论》逻辑算法应用。

     《伤寒论》系列软件医理设计,首先应获取知识即辨认特定疾病的传经结构。由于不同病原微生物毒素性质、致病力、入侵门户、特异性定位和受损害脏器之不同,传经结构亦不同。以“冬伤于寒”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含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为例,病程初起多为太阳病中风、伤寒之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兼及咳喘则为大、校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病之轻者,仅止少阳,为财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病之重者,热结阳明,则为白虎汤证、大柴胡汤证、承气汤证。若体弱抗病能力低下则直中少阴,或为阳邪下陷、少阴热化之四逆散证;或为手足厥冷、少阴寒化之四逆汤证。若腹痛下利、邪入太阴,则为理中丸证、桂枝人参汤证等证。入在输入中医症候菜单中以望症屏幕为例,面色分面色红润、面色潮红、面色苍白、面色青;舌质分淡红、红、绛、绛紫;喘分微喘、暴喘、微喘直视、息高等。依不同层次量赋值,以之于伤寒六经传经同步。将输入不同症候组合,依逻辑算法运算,即可判汤证。异病同症必有相同的物质基础,亦即《伤寒论》六经病症。经实验研究,太阳、少阳病阶段体液内环境尚无大变化。阳明经证为机体抗损害反映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属脱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少阴热化为温休克、心衰代偿期;少阴寒化微冷休克、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厥阴气分属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属DIC等。故在病、证判定中可介入现代医学之实验室指标,对汤证进行量化、数据化,在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西药入经,随经施治,如强心类药物,抗休克药用于少阴病等。

  依据以上逻辑算法,进行不同层次间的正向和逆向推理。

1)  第一级推理判断:判断到病(如太阳病、少阴病……)

2)  第二级推理判断:判断到证(如太阳病、结胸证;少阴病、少阴寒化证)。

3)  第三级推理判断:判断到方证(如太阳病、结胸证、大陷胸汤证;少阴病、少阴寒化、四逆汤证)。

  再根据不同年龄组的药量赋值,便可打出中西医治疗处方,至此方完成《伤寒论》软件诊疗功能。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伤寒论》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辩的终结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其科学内核为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近年来国内外对《伤寒论》现代研究的进展,已可窥见其科学底蕴。笔者参加199610月广州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时对此深有体会。熊曼琪氏提出:“伤寒论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是将《伤寒论》的实证性、可操作性已推进到与现代医学接轨的议程。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应尊重仲景原意依原论剖析,扬弃来自后世医家的哲学思辨,代之以科学论证,将有益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西晋永嘉之乱,原书散佚。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撰次加“伤寒例”于编首,以经解经,载四时、二十四气及时行疫气为病,引入经络、脏腑诸说,使遗文远旨,昧而不彰。延及后世,每有医家从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并            以缘头项腰背是足太阳膀胱之经所过处,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太阳病头项痛、身体痛、腰脊强。……足厥阴肝之经,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故厥阴病舌卷囊缩。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腧,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意为先有经络、脏腑的生理存在,后有伤寒六病传经。考诸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载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命名有()钜阳脉、()少阳脉、()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钜阴脉、()少阴脉。仅有经脉名,无脏腑名。

  李伯聪氏谓:《内经》脏腑数目不一,自相矛盾。或“五脏六腑”;或“九脏”;或“十一脏”,《灵兰秘典论》一篇“十二脏”说写于曹魏时代后。十一脉中缺手厥阴心包经,“十一脏”也恰无心包,不象是偶然的巧合。据黄自元氏考证:十二经脉的完善与命名,是藉助于《周易》乾坤两卦基本框架完成的。赵洪钧氏认为三阴三阳与脏腑学基本无关。并说:“遍查经文,可知《伤寒论》提到的人体构造,基本上不涉及五脏六腑意义上的脏腑。其中常见名词有头、面……       少腹等。除用以判定三阴三阳外,仲景并不考虑各器官的特殊作用。”“经文中完全不见心包、胆、大小肠的字样,便知仲景实无须脏腑说推演伤寒。”

  以经络、脏腑解伤寒,在具体运用上亦有医家持不同见解。如清.柯琴《伤寒论翼》:“今伤寒书皆以膀胱为太阳,故有传足不传手之谬。”清.吴瑭《温病条辨》:“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因义理难通,清·陈念祖《伤寒论浅注》原于《内经》天元纪大论等七大论倡脏腑经络应天标本中气说。以阴阳为标,六气为本,本标之间为中气。如足太阳经脉在外为标,足太阳腑在里为本,太阳又与少阴为表里(膀胱与肾经脉互通),故太阳膀胱以少阴肾为中气。太阳虽为寒水之经,但能发生标阳之热,因其中气是少阴。太阳病出现少阴寒证。是中气不及之故。将五运六气和十二脏腑经络联网,完善了天人合一宏观辩证的气化学说,影响至今。

  经方来自临床经验,伤寒六病传经非如“热论”所示,日传一经;亦非如“伤寒例”所书:“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之依次相传。治法亦非仅汗、下两法。况经络数由十一经脉、十二经脉至元*滑寿《十四经发挥》为十四经脉,与六病相传数目不相符。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脏腑皆指当时知识所认识的解剖学上同名器官或部位。伤寒是急性全身性病理变化过程,故称病而不称脏腑,杂病是器官限局性病理变化过程,故有时采用脏腑病名,如肺痈、肺痿、胸痹心痛等。以“经”易“病”是意欲以六经、十二经脉、十二脏腑为中医生理学,六病是六气太过、不及,六淫令经络受邪入于脏腑的缘故。殊不知经络、脏腑的实质均是来自临床经验、病理变化观察的逆测。如杂病中脏腑属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亚急性、慢性病理变化症候群的被划分。逆测必失真,必有概念上的重叠和缺漏,如心、肝均指中枢神经系统;脾、肾均涉及营养代谢、血液、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因概念上的相互涵盖和歧义性,导致脏腑证本质实验研究中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弱特异性,而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研究陷入困境。

  经络、脏腑、气化说对《伤寒论》六病传经的阐释,均来自哲学上的思辩,与原论相悖。赖欣巴哈在其《科学哲学的兴起》中说:哲学思辩恰恰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当科学解释由于当时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正确概括而失败时,想象就代替了它,提出一类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来满足要求普遍性的冲动。而科学哲学则在现代科学中已找到了去解决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的工具,从而使哲学从思辩发展为科学。

  中医学阴阳五行、五行六气、气化等只能使用哲学思辩的语言,无法证真和证伪;《伤寒论》回归临床,在现代医学的进展中通过专门工作,已不断地获得科学的解释,且一步步逼近真理。原论质朴无华,条文精炼,概念含义确切,层次清晰,堪称中医学科学内核。如太阳病发热分发热恶寒、无热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而渴不恶寒等;少阴病则有恶寒而蜷、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手足阙逆、手足寒等。其具体医学概念界定清楚,无歧义性,可谓微观辩证。

  伤寒六病是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DIC及呼吸、循环、中枢神经、肝、肾功能衰竭等。因病原体种属、毒力、侵袭力不同和机体抗力之不同,出现症候群移动即是传经,其结果或自愈、或治疗获效、或死亡等不同转归。今以太阳病、少阴病为例作解,原论中风、伤寒皆是病名,风寒仅属诱因,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如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入血激活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释放内生性致热原(IL-1、肿瘤坏死因子等),小量内毒素引起发热,大量可导致休克即少阴病。太阳表证无汗是因内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其真皮网状层血管收缩,影响汗腺分泌;若激活NA量少不影响汗腺排汗则自汗出。因立毛肌竖起,皮肤血流量减少且冷点比温点高410倍,故浅则恶风,深则恶寒。若严重感染大量细菌或病毒及免疫复合物可招致休克为少阴直中证。休克期心肌缺血、缺氧,细胞无氧代谢时ATP生成减少;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为内毒素激活产生大量自由基,组织细胞发生缺氧性损伤,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Na+-K+泵不能充分运转导致细胞水肿,心肌细胞Ca2+运转失常,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呼吸道感染时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少阴寒化心力衰竭。

  林安钟氏等从少阴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病程等分析,认为少阴病类似于休克。亡阳证与冷休克相似,格阳证类似于温休克。少阴病死证类似于休克并发心、肺或肾功能衰竭。少阴阳明证与休克并发脑水肿、脑疝相一致,下厥上竭证与休克并发DIC也名异实同。

  梅国强氏等制作实验动物传经模型,用水浸猫时间差和喂食数量差制作成太阴阳虚传向少阴阳虚模型,同以桂附理中汤反馈疗效理想,未服药动物均死亡[7]。从而证实了原论:太阴病“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脉沈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的科学论述。

  《伤寒论》这一中医学的精华,面临世纪之交,当现代医学科学知识通过专门工作已足以使之获得正确概括和科学的阐释时,其结果必将是抛却中西医学的差异,走出哲学思辩的困惑,进行科学实证的选择,使中西医学间融合互补而造福于人类。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应用《伤寒论》法治疗“非典”的刍议

  汉· 张仲景著《伤寒论》,1700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伤寒为外感时令流行病 ,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即今之急性传染病之总称,“非典”应涵盖其中。

  自晋以来,历代医家莫不遵为规范 ,且均有所发挥,其云伤寒方:“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今临“非典”大疫,举国同心,和衷共济,正宜救死扶伤,不应束之高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其六经传经规律 ,涵盖机体的基本病理过程,即指不同器官、系统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如炎症、 发热、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水肿、缺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乃至各系统、 器官出现的一些常见的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心血管系统的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的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伤寒论》 是从临证观察症状连锁的关联关系,通过方证反馈找出了机体基本病理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间病理生理变化的相关性,亦即六经传经过程。

  由于微生物因子种属、数量与流行期间毒力差异,作用于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情况、易感性、 敏感性增高程度、传播途径、入侵部位、季节因素等不同,机体以不同反应形式发病。或为阳证,或为由阳入阴,或为直中,这些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都被概括于《伤寒论》中。

  40年来笔者与诸同道既往曾用《伤寒论》法,中西医结合抢救麻疹肺炎、小儿重症肺炎、暴发中毒型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热性病,皆获得其不同传经规律。今从报道中获知 “非典” 的一些症状、体征、病程与病型演进,从中推导出其主要传经规律,拟请参与治疗 “非典” 的中西医同道与伤寒学界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致病性冠状病毒侵入呼吸道,引起肺实质性改变,若毒力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程初起,则止于轻型。

  1.轻型

  属太阳表证或太阳少阳并病,症状多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肢节烦痛,方用:

  1.1柴胡桂枝汤,解表去邪

 桂枝15g,黄芩10g,人参 10g 甘草10g 白芍15g,柴胡20g,清夏10g,生姜15g,大枣6枚。用1000cc水煎成450cc去滓,每服150cc,日3服。若兼咳重,有痰,胸闷,方用:

  1.2柴陷汤(即小柴胡场、 小陷胸汤合方)涤痰除结

  柴胡20g,黄芩15g,人参15g,清夏15g,甘草15g,生姜10g,大枣6枚,黄连15g,糖栝楼25g,煎法、用量同前。若兼热重,舌苔黄厚、谵语,为热入阳明,方用:

  1.3大柴胡汤涤除热滞

  柴胡30g,黄芩15g,白芍15g,清夏 10g,生姜10g,炒枳实15g,大枣7 枚,生大黄10g,煎法用量同前。若转胃肠型,出现心下痞,下利,腹中雷鸣,干呕时,方用:

  1.4甘草泻心汤消痞满和脾胃。

  甘草20g,黄芩10g,干姜10g,人参15g,清夏10g,黄连15g,大枣7枚,煎法用量同前。若表症未解,方用:

  1.5桂技人参汤温中解表

  桂枝20g,甘草15g,白术15g,人参15g,干姜10g,煎法用量同前。

  2.重型

  病毒毒力强,里热甚炽,转属阳明、三阳合病。

证见:口燥、咽干、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方用:

  2.1白虎汤清阳明热

  知母40g,生石膏60g 甘草15g 粳米30g 1000cc水煎成去滓450cc 每服 150cc,日3 ,若兼外证,骨节烦痛者,方用:

  2.2白虎加桂枝汤

  上方加桂枝20g,煎法用量同前。若口燥渴不解,方用:

  2.3白虎加人参汤存津液

  上白虎汤方加人参15g,煎法、用量同前。若少阳热化,发热持续,有嗜睡,心衰前期症状用四逆散,方用:

  2.4四逆散

  枳实15g,甘草15g,柴胡25g,白芍20g 煎法用量同前。

  3.危重型

  病毒毒力极强,由太阳、阳明传入成大结胸证。

  病见:毒气内陷,膈内剧痛,短气燥烦,心下有石硬,呼吸窘迫综合症,方用:

  3.1大陷胸汤除水结胸胁

  大黄20g,芒硝10g,甘遂末1.5g 用水600cc先煎大黄取200cc去滓内芒硝二沸加甘遂末,温服100cc得快利,止后服。兼瘀血发狂者,方用:上方加水蛭10g

  3.2 逐瘀血

  若少腹热结见蓄血证有肾功受损者,方用:

  3.1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

  桃仁30g,大黄20g,桂枝15g,甘草10g,芒硝10g,以水700cc4味,煎取 300cc去滓,内芒硝,每服100cc,日3服。若病程长,或机体抵抗力弱,迅即直中少阴者,每出现四肢沉重,手足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心力衰竭状,方用:

  3.4真武汤加人参温经复阳

  茯苓30g,白芍30g,白术25g,生姜15g,附15g,人参15g,用水1000cc 煮成 450cc 去滓,每服用150cc温服,日3服。

  4.恢复期

“非典”后期仍有肺燥津干,气不足者,方用:

  4.1麦门冬汤

  麦门冬30g,清夏10g,人参15g,甘草15g,粳米30g,大枣10 枚,煎法用量同前。若虚烦少气 ,余热未尽者,方用:

  4.2竹叶石膏汤

  竹叶20g,生石膏30g,麦门冬30g,人参15g,甘草15g,粳米30g,用量同前。

  如能正确运用 《伤寒论》 诸方,将能对轻型缩短病程,对重型可切断向危重病情发展,对危重型及时抢救或可力挽危亡。应用 《伤寒论》法对降低“非典”病死率,保障人民生命建康,减少国家财政开支,弘扬传统医学优势以及为世界医学之发展,必将能做出重要贡献。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寒温统一辩“非典”

——答陈瑞春、刘英锋先生
  奉读《寒温沟通辨非典》一文,感慨颇深,尤以对“中医学术要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和“中医辩治外感热病,必须遵循入伤寒而出温病、伤寒温病一体相通的学术精神,才能有所创新、不断发展”的想法 ,非常重要而中肯。否则用有限经验,采用单一的清热解毒中药组方,恐对SARS的辩证渐行渐远。愿就这一论点,略陈浅见。

  寒温之分久矣。而SARS却提供了一个沟通与统一的历史契机。如伤寒温病均不能用于热性病(含SARS)辩证论治,则中医学将丧失其精华之所在。

  温病诸家曾提出“寒温之别,判若天渊,寒温之治,反如冰炭。”这是从临床角度提出的。

  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由口鼻而入。这是从传染强度和入侵部位来推测区分的。

  “仲景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而“寒病绝少,热病诸多。”这是从热病发病症状的出现概率上说的。

  “寒热暑疫,皆热病也。伤寒自表达里,温寒自内发外。”“温疫分上中下三焦,温病按卫气营血。”这是指病程演进的顺序概括而言的。

  如上种种,认为伤寒温病有霄壤之别,遂疑温疫之症,仲景原有方论,或已为兵火所湮灭。

  陈瑞春先生系中医世家,又经国内著名伤寒家姚、万诸前辈亲授伤寒论,才识卓越,学验俱丰。我与先生有幸在1985年成都联省仲景学说会议时相识,并同参与主持会议,1996年又相逢于广州首届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议,甚为相知,从中医角度当以陈先生论点为是。

  我原从事传染科,50年代在抢救麻疹、肺炎中得蒙沈阳著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指导,经3000例临床实践,才认识了伤寒传经规律,今愿从中西医结合实战角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伤寒、温病学界以及和SARS战斗的中西医同道参考。

  从病因学看伤寒、温病、温疫的致病因子同是病原微生物,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仅是诱因,在疾病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

  不同种属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入侵部位,侵入数量,作用实践和机体免疫能力的差异,因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过程,此即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温疫上中下三焦的传变过程。是故伤寒(多指上感、肺炎、腹泻等)、温病(含流感、麻疹、猩红热、肠伤寒、斑疹伤寒、菌痢、流行性出血热、回归热、乙脑、流脑等)、温疫(含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以及新发现的SARS等)均应涵盖其中。

  伤寒六经是人体感染病原体发病后的基本病理过程,即指不同器官、系统的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如发热,微循环障碍、炎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水肿、缺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乃至在疾病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严重病理变化,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等。

  温病前贤曾认为伤寒与时疫皆能传胃,无论风寒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府并用承气,并用承气,邪疫传胃亦同伤寒。

  瘟疫初起用达原散,为仲景黄苓汤类方,以清少阳之经热;若感之重者,邪渐入胃用三消饮,实大柴胡汤变方。若大寒多渴则伤寒、温病同用白虎汤;谵语舌黑,或热结旁流,同用大承气汤。

  三阳经为发热、炎症,病程始初;病入阳明胃府,若从现代医学阐释,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温湿发热为毒血症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少阴寒化为心力衰竭,大结胸为急性肺水肿,呼吸性窘迫综合症,蓄血则为出凝血机制障碍合并肾功能衰竭,厥阴气分为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为DIC,三阴并病则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若以现代医学的客观化、量化数据,伤寒结合、温病辩证则更能减少汤症辩证之误差。

  若如是则温寒统一,将加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融合,在实践中发掘中医学伟大宝库而造福于全人类。

  愚妄之言,敬希指正。

秋安!

                                   杨麦青 敬覆
                              20031028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1: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应用仲景学说治疗艾滋病的刍议

  艾滋病(AIDS)是艾滋病毒(HIV)侵入人体所发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注射吸毒、经采供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由含有HIV病毒之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泪液、乳汁等经侵入门户到达靶器官后发病。
  HIV属逆转录酶科病毒,选择性地侵犯CD4+细胞、TH细胞,使之发生病变或死亡,从而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导致一系列机会性感染,予后极其凶险。
  因侵袭途径、HIV病毒载量、机体免疫能力、易感性等多种因素之差异,无症状感染期可长达2~10年,故属慢性病毒性感染。
  AIDS临床经过一般可分为四期。
  1.急性感染期HIV感染后2~6周,出现类似感冒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有低热、出汗、乏力、头痛、咽痛、恶心、厌食、腹泻及关节、肌肉痛等症状。体征有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斑丘疹或荨麻疹,持续数日消退。
  2.无症状感染期急性期过后,进入无症状感染期,持续2~10年,除血中有HIV抗体外无任何明显症状。
  3.发病前期因HIV在体内大量复制,出现腹股沟淋巴结及颈后、颌下、耳前、耳后淋巴结肿大,伴有持续不规则发热、肌肉疼痛、疲劳乏力、盗汗、消瘦、厌食、腹泻等症状,约持续3个月,即进入合并其他感染期。
  4.艾滋病合并其他感染期除发热、盗汗、乏力外更有明显体重下降,原因不明的反复腹泻及出血倾向,贫血,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皮肤损害等症状。此期间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反应性精神紊乱、感觉神经末梢病变。
  由于严重的免疫细胞缺陷,出现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如反复发生的肺部感染、肺结核、口腔念球菌感染、败血症。患恶性肿瘤如卡式肉瘤、淋巴肉瘤等病情险恶,难以治愈。
  为便于对AIDS规范诊断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建议将HIV感染临床分为4期:
  1.临床1期
  (1)无症状;
  (2)迁延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功能活动1级:无症状,正常活动。
  2.临床2期。
  (3)体重减轻<10%;
  (4)轻度皮肤粘膜病变(脂溢性皮炎、痒疹、霉菌性指甲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口角炎);
  (5)近5年发生过带状疱疹;
  (6)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如细菌性鼻窦炎)。
  功能活动2级:有症状,正常活动。
  3.临床3期
  (7)体重减轻>10%;
  (8)发生不能解释的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9)发生不能解释的长期发热1个月以上;
  (10)急性口腔白色念球菌病;
  (11)口腔粘膜白斑病;
  (12)近一年发生肺结核;
  (13)严重细菌感染性肺炎。
  功能活动3级:近1个月卧床天数<50%。
  4.临床4期。
  (14)HIV消耗症候群,包括体重减轻>10%;不能解释的慢性腹泻>1个月,或慢性衰弱,伴不能解释的长期发热>1个月;
  (15)卡式肺囊虫肺炎;
  (16)脑弓形体病;
  (17)隐孢子虫腹泻>1个月;
  (18)肺外隐球菌病;
  (19)肝、脾或淋巴结以外器官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
  (20)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皮肤粘膜感染在1个月以上,或发生内脏感染;
  (21)进行性多灶性白色脑病;
  (22)任何播散性地方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
  (23)食管、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白色念珠菌病;
  (24)播散性非典型分支杆菌病;
  (25)非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
  (26)肺外结核;
  (27)淋巴肉瘤;
  (28)卡式肉瘤;
  (29)HIV脑病。
  日常活动发生进行性障碍,除HIV感染外,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功能活动4级:上1个月卧床天数>50%.
  目前主要是抗病毒、增强免疫、抗感染与抗肿瘤等综合治疗尚未发现特效性防治药物。因此如何发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将有开阔的创新远景。
  东方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亲身临床实践对急性热性病和疑难杂病的诊治经验,写出千古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论,《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中医学的辩证施治原则从此确立。
  笔者40年来曾引用仲景学说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多种传染病如麻疹、肺炎、婴幼儿腹泻、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并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据此曾写出应用《<伤寒论>法治疗"非典"的刍议》一文,已在多家出版社刊载。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
  伤寒(含温病、温疫、温毒等)是各种微生物病原体从不同侵入门户侵袭人体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血管活性物质、炎性物质、内源性有毒物质所引起的一系列基本病理过程。如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休克、缺氧、DIC乃至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等多器官衰竭,均属伤寒传经范围。
  若杂病则涵盖尚未发生急性全身性病理变化,而是以特定脏腑器官损害为主的非感染性慢性病、或虽属感染但仍是以局部脏腑器官临床定位的病症,前者如血痹、虚痨,后者如肺痿、肺痈等。③
  应用仲景学说对伤寒进行病机切断阻止内传,对杂病则应确定病症所累及器官、系统进行治疗,将起到适宜地阻断病程进展的作用。
  参照现代医学对艾滋病临床分期及各期常见症状,除早期急性感染期和合并其他感染期属伤寒外,AIDS基本归属《金匮要略》虚劳病证范围。
  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中论述其症状有面色薄,卒喘悸、短气里急,小便不利,腰痛,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腹中痛,腹满,溏泄,盗汗,四肢酸痛,以及虚极,吐血、衂血,马刀侠瘿等皆符合AIDS,并阐明了其病乃由先天不足、后天亏损,下损伤阴,由肾连脾所致。考其原因,乃是因劳致虚,偏于伤阳则气伤,偏于伤阴则血亏。伤肾而后伤脾,若肾不能输其精于脾,则脾不能受气取汁而为血,始虽失精,终必亡血。故治疗"虚劳"病,重在脾肾,确有其科学性。
  今参照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应用仲景汤证进行治疗。
  1.虚劳早期,相当于AIDS急性感染期。体虚易受外邪,若毒轻微热,则为少阳病,柴胡证。
  (1)小柴胡汤:有口苦、咽干、目眩、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
  方用:柴胡20g,人参10g,黄芩10g,甘草10g,清夏10g,生姜10g,大枣7枚。用1000ml水,煎取450ml,去渣,每服150ml,日3服。有心烦,失眠者加龙骨20g,生牡蛎20g。
  (2)柴胡桂枝汤:有发热、恶寒、头痛、肢节烦痛、舌苔白、脉浮等症状。
  方用:桂枝15g,黄芩10g,人参10g,炙甘草10g,清夏10g,白芍10g,大枣6枚,柴胡15g。
  (3)大柴胡汤:若寒热已解,病热偏里,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舌苔黄腻、脉弦紧,用此方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方用:柴胡20g,黄芩10g,白芍15g,清夏10g,生姜10g,炒枳实10g,大枣6枚。
  (4)甘草泻心汤:柴胡汤罢,尚有寒热互结胃气不利,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下利,口腔溃疡,舌苔白腻,脉弦可用之。用此方清热燥湿,辛开苦降。
  方用:清夏10g,黄芩10g,干姜7.5g,人参10g,炙甘草10g,黄连10g,大枣7枚。
  (5)黄连汤:有胸中烦热、呕吐、腹中痛、腹泻、舌苔白腻、脉弦紧,用之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方用:黄连15g,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0g,人参10g,清夏10g,大枣7枚。
  2.虚劳病,相当于HIV感染临床1、2期。
  (6)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衂、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浮大、或浮弱。小建中汤主之。"
  证属脾阳不足,故里急腹痛;脾气失运,精微不达四末,故四肢酸痛;阴虚虚热,内扰而烦躁不宁,故心悸,梦失精;此为虚劳脾胃虚证主方。
  方用: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白芍25g,生姜15g,用1000ml水,煎取450ml,内胶饴30g。微火消解后分3次温服。
  (7)黄芪建中汤:有自汗、盗汗,面黄体瘦,脘痛绵绵,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弱,或极虚者用之,温中补虚。
  方用: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白芍25g,生姜15g,黄芪20g,人参10g。
  (8)《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若少腹拘急挛痛,为血虚有寒。舌淡苔白,脉弱。用小建中汤加当归20g。
  (9)八味肾气丸:虚劳内脏虚损,主在脾肾,外形似平人,但活动乏力。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虚沉弦或脉弱。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阴头寒、目眩、发落、遗精、腰痛。
  方用: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20g,泽泻15g,丹皮15g,茯苓15g,桂枝15g,炮附子10g。
  (10)六味地黄丸:若虚火上炎、骨蒸潮热、口燥咽干、舌红、脉数,则上方去桂枝、附子。
  (11)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失眠。舌苔白、脉弦细。
  方用:炒酸枣仁30g,甘草10g,知母15g,茯苓15g,川芎10g,生姜10g。
  先煮酸枣仁后内诸药,用法、用量同前。
  (12)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胸闷,阴血不足,心脉失养,舌苔白、脉结代。
  方用:炙甘草15g,桂枝15g,生姜10g,麦门冬15g,火麻仁10g,人参10g,阿胶15g,大枣12枚,生地黄30g。
  3.虚劳合并血证。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常出现出凝血机制障碍、贫血、出血倾向。
  (13)柏叶汤:治中气虚寒,血不经归,反复吐血,日久不止。面色薄白,舌苔白,脉细弱。有热象者禁用。
  方用:侧柏叶20g,干姜10g,艾叶炭15g。
  加当归20g。养血,活血,止血。
  (14)泻心汤:若热盛吐衂,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血络受伤用之。清热,泻火,止血。面颊红,舌苔黄腻,脉数。
  方用: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0g。用500ml水,煎取150ml顿服之。
  (15)黄土汤:治脾气虚寒,便血。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方用:甘草15g,干地黄15g,白术15g,阿胶15g,黄芩15g,炮附子10g,赤石脂30g。用法,用量同前。
  4.虚劳合并肺痿。
  肺痿为肺气痿弱不振,有虚热、虚寒之不同。症状有咳嗽、吐痰、短气、胸痛。病机为虚火灼肺,日久成痿。
  (16)麦门冬汤:以生津滋燥,润除虚火。舌少少苔,脉虚数。
  方用:麦门冬20g,清夏10g,人参10g,甘草10g,粳米1小把,大枣12枚。
  (17)竹叶石膏汤:治虚劳少气,虚热内生,气逆欲吐。舌红苔少而干,脉虚大而数。
  方用:上方加竹叶15g,石膏20g,。除烦止呕。
  (18)《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水寒不运,肺虚饮停,咳吐涎沫。舌苔白,脉弱。
  方用:生姜15g,人参10g,甘草10g,大枣12枚。
  5.虚劳合并伤寒、温病。
  因免疫严重缺陷,发生机会性感染,进入伤寒六病传经、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血弱气尽,腠理开,病原微生物侵入,轻者止于太阳少阳,属温病卫分,为柴胡证,重者内传,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为传入阳明,属温病气分。
  (19)白虎加人参汤
  方用:知母20g,石膏30g,甘草10g,粳米30g,人参15g。
  (20)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腑证,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黄厚,脉滑数。
  方用:大黄10g,甘草10g,芒硝10g,。以泻为度。
  (21)四逆散:若少阴热化,阳气郁结,不达四末,有毒血症症状,属温病营分。舌质红,脉弦。
  方用:甘草10g,炒枳实15g,柴胡20g,白芍15g。有腹中痛加附子10g,有热厥抽搐加钩藤15g,薄荷10g,僵蚕15g。镇肝熄风。
  (22)真武汤加人参:少阴寒化,阳虚水泛,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心悸不安,有心力衰竭症状。舌苔白滑,脉沉细。
  方用:茯苓20g,白芍15g,白术15g,生姜15g,附子15g,人参15g。
  (23)安宫丸:热毒炽盛,神昏谵语,舌红或绛,脉数,为热邪内陷心包,属厥阴热厥,温病血分证。
  (24)《医林改错》解毒活血汤:有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症状者。舌质暗红,舌有瘀斑,脉弦或脉紧。
  方用:连翘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枳壳15g,葛根15g,赤芍15g,柴胡15g,甘草10g,生地20g。
  (25)桂枝人参汤:若反复腹泻,久治不愈,为太阴病,兼有太阳外证。舌苔淡白、脉浮缓。温里解表,益气消痞。
  方用:桂枝15g,人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5g,白术20g。
  (26)理中汤:无外证,阳虚里寒,寒多热少。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寒性持续性腹泻。
  方用:人参15g,干姜10g,炙甘草15g,白术20g。腹中痛者加附子10g。
  (27)四逆加人参汤:若吐利暴作,四肢厥逆,舌苔白滑,恶寒脉微,用之回阳就逆,脉不还者死。
  方用:甘草15g,附子15g,干姜10g,人参15g。
  (28)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虚极,热利下重,便脓血。
  方用:白头翁15g,甘草10g,阿胶20g,秦皮15g,黄连15g。用1000ml水,煎取450ml,内阿胶20g,分3次温服。
  (29)乌梅丸汤:治厥阴久利,手足厥寒,恶心,舌苔中黑,脉数。
  方用:乌梅15g,细辛5g,干姜7.5g,黄连15g,当归10g,附子10g,川椒10g,桂枝10g,人参10g,黄柏10g。
  盛世中华,催人奋进,勿使白发空垂,残年虚度,值此国家倡导全社会防治艾滋病之际,仅此以章,献于伤寒、温病学界与战斗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中西医同道,敬希指正。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5: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十七章,《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伤寒部分已连载完,由于打字进度较慢,且金匮部分图标较多,故已将全书扫描,制作为pdf格式,提供给大家下载。本连载停止。欢迎大家就杨麦青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讨论、乃至争鸣。谢谢。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陈会心医案》三书点击下载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86

积分

73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86
发表于 2010-12-8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玥真是太辛苦了!非常感谢!杨先生对经方的认识有其深刻一面,能与西医的知识相联系。历代经方家无数,大多习称六经,而杨先生处处以六病相称,真是难能可贵。此文尚需认真拜读后方可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429

积分

62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道无术不行

Rank: 8Rank: 8

积分
34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2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1楼(woyunzhai) 的帖子

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杨先生是西医出身,又长期从事传染科,在临床遇到困惑的时候,看到了经方的神奇疗效,从此乃知“西医学习中医极具科学创新的关键意义,遂终生追求这一美好的理念而力求彻悟。”
他读《伤寒论》的契机和我们不同,我理解几乎是对着临床来读《伤寒》的,又有陈会心老师从旁指点,“此为某某汤证”,遂能很快理解条文,并与其原本具备的西医背景知识融通。

我觉得杨麦青先生对六经的理解当并非首创,前阵子重读了祝味菊的《伤寒质难》发现祝味菊先生和杨麦青先生讲的简直就是同一个意思。祝味菊先生由于时代所限,无法深入,但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已令人钦佩;而杨麦青先生则从西医的角度对六经实质提出了非常严谨的,层层深入的假说。

期待师兄的声音。
命悬指下争功险,药到肠中补过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0

积分

18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2-3-27 08: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玥老师,《伤寒金匮教学文集》、《陈会心医案》这两本书方便再发下吗,之前的链接已经失效了,邮箱1592562404@qq.com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64

积分

17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4
发表于 2022-12-27 16: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玥老师,《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伤寒金匮教学文集》、《陈会心医案》,非常好的书,能帮忙发至我的邮箱吗。sgdhangzhou@163.com;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9

积分

405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9
发表于 2022-12-27 18: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年都没冒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7

积分

51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27
发表于 2023-10-13 08: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先進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积分

39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4-1-4 15: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230

积分

446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30
发表于 前天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电脑中的版本再传上来吧

陈会心医案76年版.rar

5.01 MB, 下载次数: 2, 下载积分: 经方币 -10 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7 04:23 , Processed in 0.17018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